劉備發動的夷陵之戰,是三國時期最重要的,也是改變三國大局和走向的三個重要戰役之一。
這三個戰役,第一個是「官渡之戰」。曹操通過這個戰役,打敗強敵袁紹,並實現北方的統一。第二個是「赤壁之戰」。蜀漢和東吳有效地阻擊了曹魏,讓曹魏再也沒有絕對的優勢可以進攻蜀漢和東吳,從而確立了三國鼎立的局面。第三個就是「夷陵之戰」。這場戰役使得蜀漢基本上從戰略攻勢轉變為戰略守勢。也就是說,夷陵之戰失敗後,基本上注定了蜀漢不可能再實現天下統一。後來諸葛亮和姜維的多次北伐,之所以最後安全勞而無功,其實從「夷陵之敗」已經決定了。
(官渡之戰)
劉備發動的「夷陵之戰」,和袁紹發動的「官渡之戰」,以及曹操發動的「赤壁之戰」一樣,是一場失敗的戰爭。在戰爭之前,很多人都不看好。包括諸葛亮,也不贊成劉備發動這場戰役。而且很多人評價劉備是「負氣而往」,《三國演義》甚至把劉備打這一場仗寫成是為了給自己的兄弟關羽報仇,似乎是意氣用事。其實,我倒認為,劉備發動這場戰爭,是一場非打不可的戰爭。
我們首先要看一看劉備的志向。劉備和孫權、曹丕的志向都不太一樣。對於孫權來說,只要能在東吳立足,他也就很滿足了。當然,也不能說他完全沒有統一全國的志向,但是立足是第一位的。對於曹丕來說,能夠篡漢,他也是很滿足了。所以曹丕一直沒有系統性的統一天下的計劃。而劉備不一樣,劉備的目標就是要光復漢室,統一全國,致天下太平。
因為有這一個遠大目標,所以劉備從來不滿足於只在成都稱帝。而且,他一開始就是有系統的統一天下的規劃。
(劉備)
劉備這個統一天下的規劃就是:以益州為後盾,以荊州和漢中為兩個箭頭,兩線作戰,互相呼應。
注意,我這裡說的兩個箭頭,並不是用一個箭頭對付曹魏,一個箭頭對付東吳,而是都用來對付曹魏。事實上,劉備並沒有太把東吳放在眼裡,至少,東吳不會輕易主動進攻。我這裡說的是,劉備在進攻曹魏的時候,依然需要兩個箭頭。只有這兩個箭頭同時存在,對曹魏才會有殺傷力。
而現在荊州失去了,這樣,蜀漢就只剩下漢中一個箭頭。一個箭頭和曹魏作戰,就算東吳不在一旁騷擾,不牽制,蜀漢也很難有所作為。所以劉備非常著急,奪回荊州,那是勢在必行的事。就算一年之內不打,兩年之內也要打;就算兩年之內不打,三年之內也要打。這個時間,對於劉備來說,應該是越早越好,為什麼呢?
第一,劉備已經60多歲的人,這在古代已經算是一個非常老的人了。時日不待,如果再不主動出擊,可能他有生之年就沒有希望了。而如果他沒有希望,靠他的兒子劉禪,這個目標是更不容易實現的。
第二,荊州丟了,如果不及時把荊州奪回來,東吳在荊州釀成氣候,到時候再想攻取,就更不容易了。所以,這也要求劉備越早越好。
而劉備用了接近兩年的時間來做準備,可以說,時間節點也是非常恰當的。
但最後依然失敗了。這只能說,主觀願望和實際能力之間,確實存在差距。這個實際能力,既包括戰略素養,也包括糧草補給及將領能力等等。就像「官渡之戰」袁紹必打不可,「赤壁之戰」曹操必打不可一樣,「夷陵之戰」劉備出兵,也沒有什麼不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