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與諸葛亮,是三國時代兩大對立陣營中的兩個關鍵人物,都對三國歷史產生過極為重要的影響。今天三國網小編為大家帶來這篇文章,希望對你們能有所幫助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通過半輩子的南征北戰統一了原本處於混亂割據中的北方,最終官拜丞相、爵至魏王,成為了漢朝的實際掌控者。諸葛亮輔佐劉備建立蜀漢,同樣官拜丞相,且在劉備去世時接受托孤,將蜀漢的軍政大權攬於一身。
同樣是大權獨攬,同樣是遲遲不還政於皇帝,但曹操自古以來一直承受著「曹賊」的罵名,被公認為竊權的奸臣,而諸葛亮則被譽為賢相,受到人們的稱讚與歌頌。那麼,造成前者惡名昭著,後者卻名垂青史的原因到底是什麼呢?
首先,諸葛亮的權力是君主劉備所賦予,而曹操則名不正,言不順。不管是古代還是今天,名正言順都是相當被看重的,甚至古今中外許多戰爭都是找到了合適的理由之後才發動,否則就會被指責是「師出無名」。諸葛亮的丞相之位是作為蜀漢開國皇帝的劉備親自冊封,他日後堅持北伐也是在踐行劉備的遺命,因此他就算獨攬大權,那也是得到了劉備允許的。
何況,據《三國誌》記載,劉備在托孤之時曾經表示:「若嗣子可輔,輔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儘管這句囑托被許多人認為是劉備臨死前在試探諸葛亮,但諸葛亮不但當場拒絕,且在劉備死後依然沒有選擇「自取」,已經足以證明他無心皇位,只是想要盡好自己輔佐蜀漢政權、實現劉備遺願的使命。
相比之下,曹操之所以能夠成為漢朝的丞相,靠的是自己強大的部隊。當年漢獻帝劉協流離失所,曹操趁機將其迎至許昌,並牢牢控制起來,從此便以漢帝的名義四處征伐,且先後多次自導自演般地接受了漢帝給自己的冊封和任命。很顯然,曹操的權力並不是漢獻帝劉協自願賦予,而是強行取得的,從名正言順這一點看,他是完全不合格的。
第二點,正如上文所提到的那樣,諸葛亮並不覬覦皇權,而曹操則有著對最高權力的追求和渴望。作為蜀漢百姓心目中的賢相和軍隊的實際掌控者,諸葛亮如果真的對皇位動心完全可以拿著劉備的遺言直接逼宮上位,然而,他卻始終以臣子自居,對昏庸無能的劉禪保持著尊重。曹操則完全不同,他青年時期對漢室有著敬意,但在成長為梟雄後便成為了實力至上主義者。
對於曹操而言,漢獻帝劉協不過是自己標榜正統、號令諸侯的工具,因此他的專權才是真正讓權力為自己所用,而非諸葛亮那樣只是為了更好地調動國力,完成北伐的目標。當然,諸葛亮不肯放權還有一個原因就是以劉禪的能力顯然無法治理好蜀漢,這一點從諸葛亮死後劉禪寵信奸宦黃皓,荒廢朝政就可以看出了。
最後,我們不妨看看曹操、諸葛亮作為各自政權的領導者都幹了些什麼。建安十三年(208),曹操恢復了丞相制度,並由自己出任丞相,五年後,他獲爵魏公,三年後又進位魏王。此時,曹操已經「冕十有二旒,乘金根車,駕六馬,設五時副車」,儀仗規格和天子無異。在南征北戰的同時,曹操從未忘記提高自己的待遇和地位。
再看看諸葛亮,作為蜀漢丞相,他先是於建興三年(225)親自率軍前往偏僻荒蕪的南中平定叛亂,隨後又馬不停蹄北上為北伐做準備。在《後出師表》中,諸葛亮曾表示自己南征時「并日而食」,也就是忙碌到兩天才吃上一頓飯。另外,《資治通鑒》也記載諸葛亮北伐時的狀態道:「諸葛公夙興夜,罰二十以上,皆親覽焉;所啖食不至九升。」
由於事必躬親導致的過度勞累和北伐無果的焦慮憂愁,諸葛亮最終病逝於五丈原,此前,他曾經上書劉禪表示:「成都有桑八百株,薄田十五頃,子弟衣食,自有餘饒。至於臣在外任,無別調度,隨身衣食,悉仰於官,不別治生,以長尺寸。若臣死之日,不使內有餘帛,外有贏財,以負陛下。」等到諸葛亮去世,實際情況果然與他所說無二。
作為一國丞相,諸葛亮在成都的產業卻只有八百株桑樹,十五頃薄田,可以說相當簡樸。稍微對比一下,曹操不但為自己修建了華麗的宮室,還擁有至少十餘位姬妾,生了二十多個兒子。這樣一看,兩人誰是一心為國奉獻,誰是利用權勢地位盡情享受就顯而易見了。
綜上所述,諸葛亮權力的來源名正言順,且他並沒有濫用職權,而是一心為國家付出。生活上勤儉樸素,為國家事必躬親,這才是他備受讚譽的原因。曹操得到權力靠的是強悍的軍隊和對權力的駕馭能力,他大權獨攬的目的並非為了朝廷,而是為了滿足自己的需求,且在擔任丞相期間,他覬覦皇權、滿足私慾,這些都是人們批判他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