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國敗亡全因諸葛亮選錯了一個繼位人

站內查詢

請輸入關鍵詞:

三國趣話

蜀國敗亡全因諸葛亮選錯了一個繼位人

其實諸葛亮在用人上的最大失誤既非馬謖又非魏延,而是姜維。姜維的才幹,在蜀國後期確實比較突出,但卻只有邊帥之能,遠非宰輔之用。諸葛亮選擇這個繼位人,無疑是人生中最大的敗筆。

姜維字伯約,其人涼州上士,天水異才。對於姜維的素質,我基本上不持異議。前不久有個帖子議及姜維,我說沒有女人會喜歡姜維,其實是從現代泛功利主義出發,結果招致一些女網友的強烈批評,使我深感欣慰,到底古風未絕,淑女猶存。

如果不是諸葛亮,姜維可能就是碌碌小有作為,不失做一個成功的普通人。其實姜維仕魏或降蜀都沒有什麼關係,只要他老母能跟他一起,那麼無論在魏在蜀,他都可以有家的歸宿感。尤其像他這樣的孝子,高堂健在,多少是好。這是人的精神寄托的一半。另一半就是所謂的功名,或者說得更寬一些,叫理想。姜維入蜀,遂與母相失,因此他的精神寄托只剩下了一半。當然,姜維降蜀也是形勢所迫,出於無奈。此後他再沒有母親的消息,不知死活。這種生離之痛苦有甚於死別。

  也許老母還活著,卻不能見面;或者無人贍養,饑寒病痛;或許老母因為姜維降蜀受到牽連,自殺或被魏朝賜死也說不定;或者有幸善終,但終於何時,葬於何地,無從得知。作為兒子,生不能見母之面,死不能葬母以禮,人何以堪?後來姜維屢屢兵犯魏境,打的旗號是「滅魏興漢」,其實從心理學角度分析,他的潛意識裡有「打回老家」的強烈願望。如果真的能打回老家,一可衣錦還鄉,盡洗前辱,二可尋老母下落,三可成就功名。如此可以實現他人生的完整價值。這不能不說是姜維為什麼玩眾黷旅、伐魏不倦的深刻原因。這也是他可以解脫精神枷鎖的唯一有效手段。除了姜維以外,蜀國其他的將領都沒有這麼堅定的信念,因為他們沒有姜維這樣的遭遇,當然也很難理解姜維那種無時不在的隱隱失落感,他們大多對姜維出兵伐魏不苟同。只有降蜀的夏侯霸,成了姜維的得力助手,在伐魏之事上,兩人可謂同病相憐,情投意合。

離家、失母、去國,而且都是被動行為,姜維焉能處之釋然?夫故土之情,人皆有之,譬之現代,有些地方因為工業開發,平山填河,很多美麗的村莊就此消失,代之以廠房煙囪,對於外出遊子來說,故鄉之形業已消失,此時維繫故鄉情感的最主要線索便是父母,次兄弟姐妹。設若時間推移,父母逝世,故鄉情結殘存弱縷,倘土葬再改為火葬,祖墳也沒了,那時情結便名存實亡。姜維沒有剪斷故土之根,是因為對老母尚懷希冀。隨著時間的推移,老母的音信更加杳茫,變得不可能。故土之根漸斷,精神寄托唯有繫於功名。

姜維的心理漂泊固然可以因為蜀國君臣的知遇而減輕,但決不會消失,實際上我認為姜維一直不能擺脫這抹陰影,甚至影響了他的臨陣發揮。三國誌說姜維本人「羈旅托國,常懷危懼」,外人則譏諷姜維「投厝無所,身死宗滅」,這些都說明了姜維在蜀國的心理處境,其實是水面浮萍。所以,郤正論姜維:「姜伯約據上將之重,處群臣之右,宅舍弊薄,資財無餘,側室無妾媵之褻,後庭無聲樂之娛,衣服取供,輿馬取備,飲食節制,不奢不約,官給費用,隨手消盡,察其所以然者,非以激貪厲濁,抑情自割也,直謂如是為足,不在多求。」通過以上的分析,我們就不難理解姜維為什麼不在乎金銀美女享樂,對他來說,尋求精神解脫遠比物質享受來得重要。他盡可以沉湎酒色,以此自解,但他自負才武,豈肯放棄。在最後時刻,姜維沒有選擇格鬥而死,而是選擇了自刎,這種結束方式決不是沒有涵義的。

姜維是什麼樣的人才,說實在的我不是很關心。但諸葛亮對姜維的判斷顯然不夠準確。在這一點上,劉備是絕對的強項。諸葛亮說:「姜伯約忠勤時事,思慮精密。。。甚敏於軍事,既有膽義,深解兵意。此人心存漢室,而才兼於人,畢教軍事,當遣詣宮,覲見主上。」這裡說姜維「思慮精密」,未必盡然。三國誌評語是:姜維明斷不周,終致隕斃。看看,兩者觀點相反。事實上,思慮精密是諸葛亮所欣賞的,但並不是姜維的特長。姜維是膽大如卵的人,於心細上先天不足。諸葛一生唯謹慎,其作戰風格不太適合姜維。諸葛亮欲將平生絕學傳授於姜維,如果姜維能取長補短,自是好事。但如果不能對武侯絕學有選擇地吸收,形成個人風格,很可能會誤入歧途,自身系統不統一。我估計後來姜維用兵勝少敗多,與此不無關係。當然,費禕每次裁製姜維,最多只給萬把號人,想打勝仗談何容易。與鄧艾對陣,姜維就沒有贏過。苦命的姜維,鄧艾簡直就是他的剋星。如果你一定要問我三國裡最討厭誰,那一定是這個結結巴巴、沒心沒肺的鄧仕載。是他破壞了姜維的全蜀之功,將姜維的悲劇進行到底!

共2頁 上一頁 1 2 下一頁
三國趣話
三國蜀漢
三國曹魏
三國東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