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山當時尚有餘力,為什麼劉禪還是選擇了投降?

站內查詢

請輸入關鍵詞:

三國趣話

蜀山當時尚有餘力,為什麼劉禪還是選擇了投降?

對劉禪很感興趣的小夥伴們,三國網小編帶來詳細的內容供大家參考。

根據王隱《蜀記》記載,蜀漢投降時候「領戶二十八萬,男女口九十四萬,帶甲將士十萬二千,吏四萬人,米四十餘萬斛。」

說明整個蜀漢還有十萬多名士兵,除了諸葛瞻率領的成都機動部隊在綿竹被鄧艾全殲之外,絕大多數部隊成建制的保留著。

當時有人建議劉禪向東方去投靠東吳,依靠東吳的部隊來抵抗魏國。也有人建議劉禪向南方躲入南中一帶,將軍霍弋在南中一帶尚有幾萬軍隊能夠抵擋魏軍。並且這會兒鄧艾的部隊並不算太多,真真的大軍由鍾會率領被姜維堵截在劍閣。

劉禪的兒子北地王劉諶認為父子二人應該繼承劉備的遺志,誓死保衛成都,就在此處與鄧艾決一死戰。但是劉禪並沒有聽從以上任何建議,而是聽從了當時的儒學大師譙周建議,向鄧艾開城投降。

劉諶看到父親如此「窩囊」,深感屈辱,於是在祖父劉備的廟前大哭一番,殺死自己的老婆兒子,然後自殺,誓不作投降者。

漢晉春秋曰:後主將從譙周之策,北地王諶怒曰:"若理窮力屈,禍敗必及,便當父子君臣背城一戰,同死社稷,以見先帝可也。"後主不納,遂送璽緩。是日,諶哭於昭烈之廟,先殺妻子,而後自殺,左右無不為涕泣者。

劉禪這會兒也是騎虎難下。

首先成都城內已經沒有能夠領兵打仗的大將。

其次是主力軍隊分別是姜維統帥的大軍防守劍閣,南中地區霍弋軍隊防備少數民族,永安羅憲的軍隊防範東吳。

成都內部第一波部隊由廖化、張翼帶領北上協助姜維防守劍閣。第二波軍隊由諸葛瞻父子率領在綿竹與鄧艾大戰被全殲,城內留守部隊很少,估算應該不超過五千人。

朝中益州本土派人們都以譙周的建議為主,這些「本地士族」其實不關心統治者姓劉、姓曹還是姓司馬,類似赤壁之戰前江東一派文人力主投降一樣,他們只想保全自己家族利益。哪怕投降了一樣能夠做官封侯,所以他們毫無抵抗的意願,力勸後主投降。

上面我有提到,蜀漢投降時候剩餘「米四十餘萬斛」。

這個數量大家可能沒有什麼概念,我們根據鄧艾在淮南地區屯田時候的記載來看看就知道了。

三千萬斛於淮上,此則十萬之眾五年食也。《三國誌·鄧艾傳》

三千萬斛糧食,可以供十萬大軍吃五年時間。由此類比,一萬軍隊吃一年糧食需要六十萬斛,而此時蜀漢全國只有四十萬斛糧食,成都內的糧食應該不能支持留守部隊抵抗超過三個月的時間。

說動劉禪投降還有另一個理由,就是現在蜀漢還尚有餘力的情況下投降,對於劉禪自己包括一眾蜀漢官員都還有「籌碼」。魏國皇帝或者說司馬昭,為了安撫蜀漢群眾以及給東吳設立一個「榜樣」,會優待這些投降人士們。如果真拼到最後一兵一卒失敗時候再投降,就完全沒有「議價能力」了。

劉禪這輩子眼見諸葛丞相鞠躬盡瘁,都未能克復中原,加上看到姜維幾次慘敗以後,年過五十,即將步入花甲之年的他對於北伐信念也早已喪失殆盡。所以與其冒著風險抗爭,倒不如投降,當個安樂公,安度晚年。

這也是為何蜀漢在尚有餘力的情況下,選擇了投降的原因。

共2頁 上一頁 1 2 下一頁
三國趣話
三國蜀漢
三國曹魏
三國東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