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三國演義》中的魏延,在過去長期背負著一個判國的罪名,直到現在還有很多人提起魏延都是以一個反骨賊看待的。近年來已經有很多專家提出不同的意見,即魏延並不是一個判國的人,其功勞之大可比威震華夏的武聖關雲長,超過了一身是膽的常山趙子龍。對魏延的看法我贊同近年來提出的這個觀念,即魏延是被屈死的,以下是一點淺見。
魏延在《三國演義》的幾次出場
魏延第一次出場是在第四十一回「劉玄德攜民渡江趙子龍單騎救主」,當劉備攜百姓被曹操追趕走投無路欲進襄陽時,卻被蔡瑁、張允亂箭射退,在這個時候「城中忽有一將,引數百人徑上城樓,大喝:『蔡瑁、張允賣國之賊!劉使君乃仁德之人,今為救民而來投,何得相拒!』眾視其人,身長八尺,面如重棗;乃義陽人也,姓魏,名延,字文長。當下魏延掄刀砍死守門將士,開了城門,放下吊橋,大叫:『劉皇叔快領兵入城,共殺賣國之賊!』」從這一點我們可以看出,魏延並不是一個貪圖富貴的人,我們知道魏延的武藝並不在五虎將之下,在三國裡也是一員猛將中的極品,假如他是一個貪圖富貴的人,那麼他為什麼不像文聘等人一樣,留下協助蔡瑁呢?或者乾脆等著曹操大軍來到之時直接投效曹操呢?在當時那樣的情況下,劉備連立足之地都沒有,各路諸侯尚有好幾處,在那樣風雲變幻的局勢下,區區一個劉備哪個就看出來將成為一個開國之君呢?誰也不敢下這個賭注,把自己的富貴前途這樣押下去。憑著魏延的能耐,在曹操手下必定是張遼、夏侯淵一流的人才!因此,我們可以看的出魏延之所以這麼做純粹就是為了正義,為了老百姓,看中的是劉備那不管是真還是假的體貼百姓的一片仁義之心。但迂腐到極點的劉備偏偏卻說「本欲保民,反害民也!吾不願入襄陽!」一心謀取襄陽的諸葛亮卻也並沒有在這個時候勸阻迂腐的劉備,反而出主意去江陵,根本不管正在為了他們的生命而捨棄自己前途的爭鬥中的魏延。使得魏延最後尋不到劉備,不得已投向長沙太守韓玄。
魏延第二次出場是在第五十三回「關雲長義釋黃漢升孫仲謀大戰張文遠」,在這一章裡這樣記述:「眾將欲告,(韓)玄曰:『但告免黃忠者,便是同罪!』剛推到門外,恰欲舉刀,忽然一將揮刀殺入,砍死刀手,救起黃忠,大叫曰:『黃漢升乃長沙之保障,今殺漢升,是殺長沙百姓也!韓玄殘暴不仁,輕賢慢士,當眾共殛之,願隨我著便來!』眾視其人,面如重棗,目如郎星,乃義陽人魏延也。」雖然當時韓玄已處於必敗之地,但斬殺黃忠時卻沒有一個人站出來救黃忠,魏延又一次冒險救下了黃忠,何哉?聽從魏延的畢竟是少數,當真拚殺起來,保護韓玄的佔多數,假如魏延救黃忠未能成功,勢必先要賠上自己的一條性命了。那麼魏延這種行為就是非常可敬的,值得讚揚的。假如不是魏延冒險救黃忠,後來的蜀國五虎上將不知道又要增加哪個了,人們也不會再提起七十老漢黃漢升了。然而魏延初次拜見劉備時,諸葛亮卻這樣做:「雲長引魏延來見,孔明喝令刀斧手推下斬之。玄德驚問孔明曰:『魏延乃有功無罪之人,軍師何故欲殺之?』孔明曰:『食其祿而殺其主,是不忠也;居其地而獻其地,是不義也。吾觀魏延腦後有反骨,久後必反,故先斬之,以絕後患。』」這裡非常搞笑,諸葛亮成了算命先生了,倒有一個疑問:以魏延那樣的大將,出戰必定是戴頭盔的,戴了頭盔不說,古人認為頭髮乃父母所賜,都是長髮的,那麼諸葛亮是怎麼看出來魏延腦後有反骨的?難道他什麼時候偷偷地去摸過魏延的腦袋?諸葛亮就在襄陽見過一次魏延而已,長沙乃是第二次相見,魏延與諸葛亮應該是正面相見的,他怎麼能看的到呢?我們姑且就認為這個反骨就指的是後腦勺突出罷了,這只是一個生理現象罷了,怎麼能作為一個人是否是好人壞人的標準呢?因為諸葛亮第一次與魏延打交道就已經對魏延很不滿了,那麼魏延在劉備以至後來的蜀國能有什麼好日子過呢?諸葛亮與魏延這一次不愉快的相見,我們只好把他們理解為天生的「仇人」吧!現實生活中也的確有很多人就是憑第一感覺對一個初次見面的人留下不好的影響,以致很厭惡。這一次見面也就為後文中魏延真的「造反」埋下了一個伏筆,突出了諸葛亮的未卜先知!!!!!諸葛亮認為魏延食其祿而殺其主、居其地而獻其地,是為不忠不義,那麼《三國演義》裡經常用的話就是「良臣擇主而侍」,韓玄一直沒有重用魏延,那麼魏延也就沒有必要非要對韓玄盡忠,倘若不是魏延,那麼關羽再厲害,也不過是比黃忠高了那麼一點點,黃忠加上魏延共守長沙,那麼關羽只帶500兵馬恐怕是要喪命於此了,即使後面劉備、諸葛亮親率大軍前來,也要損傷很多兵力才能攻下長沙了。何況當時漢獻帝劉協都還在,那麼為君盡忠的事劉備、諸葛亮又做了多少呢?自己都做不到,又何必去說別人呢?諸葛亮對於其他城池的獻城者均有賞,惟獨對魏延的這不能不說大的功勞卻置之不理,實在是不可思議的事情。
魏延從長沙救下黃忠獻城後算是一直跟著劉備打天下,也能算的上蜀國的開國功臣之一,是屬於元老級的大將。在第七十四回「諸葛亮智取漢中曹阿瞞兵退斜谷」中,「操帶傷歸寨:原來被魏延射中人中,折卻門牙兩個,急令醫士調治。」蜀將中恐怕只有魏延一個人使曹操受傷吧!魏延長期駐守漢中,阻擋曹魏大軍,其功可比駐守荊州的關羽。七擒孟獲中魏延再立赫赫戰功,六出祁山更立戰功,出奇策兵出子午谷直區洛陽,諸葛亮卻不用這個計策,以致喪失一個滅魏的機會。在諸葛亮五丈原禳星被魏延無意中踏滅燈的時候,也即諸葛亮即將去世的時候了,在這樣的時刻裡,諸葛亮沒有先想怎麼滅魏興蜀,卻先囑咐了怎麼誅殺魏延。在《三國演義》第一百四回「隕大星漢丞相歸天見木像魏都督喪膽」中「卻說魏延在本寨中,夜作一夢,夢見頭上忽生二角,醒來甚是疑異。」對於這個夢,行軍司馬趙直故意解為「此大吉之兆:麒麟頭上有角,蒼龍頭上有角,乃變化飛騰之象也。」這樣便先誤導了魏延有些不正確的想法,但也並沒有去付諸實現。魏延乃蜀國開國功臣,其人可謂有勇有謀,但是諸葛亮卻在安排後事的時候並沒有對魏延進行安撫,不僅是安排了誅殺魏延的方法,反令名不經傳的長史楊儀代理丞相大事,將用兵密法盡與新收的姜維,叫一個久經沙場的老將屈從於兩個「乳臭未乾」的小兒,魏延心中怎麼能服?便是黃忠、趙雲再世,對於這樣的安排恐怕也難以接受!在第一百五回「武侯預伏錦囊計魏主拆取承露盤」中魏延在部下散失的時候準備投魏,預先受諸葛亮計策的馬岱誘之曰「將軍之言,不智甚也。大丈夫何不自圖霸業,乃輕屈膝於人耶?吾觀將軍智勇足備,兩川之士,誰敢抵敵?吾誓同將軍先取漢中,隨後進攻西川。」這這個關頭上馬岱算是給火上澆油,魏延不反也得反了。在魏延臨死前,姜維前來罵陣,魏延尚說「伯約,不干你事。只教楊儀來!」由此可見,魏延只是對楊儀一人不服氣,並非真的要造反。有人分析說是楊儀小人一直挑撥離間,致使魏延不受蜀軍官員歡迎。想五虎上將在時,黃忠、趙雲皆與魏延並肩作戰,若魏延為人真的很差的話,黃忠、趙雲安能與彼生死與共?在五虎上將陸續去世之後,魏延這樣的人才便寂寞了,姜維可能會與魏延相處的很好,但畢竟姜維新降,未來及結交罷了。燕雀安能與鴻鵠相交?魏延是一流的猛將,自然不能和楊儀之輩相處,而文人挑撥離間的本事自然很強,魏延本沒有要反的心思,在諸葛亮一心要處置和楊儀一心要排擠的情況下,魏延不得不死!
魏延之死很冤枉
綜上所述,魏延之死,確實是很冤枉的,綜觀魏延一生戰績,並不是一個貪生怕死之輩,也不是一個愛慕榮華富貴的人。他的死一開始便在諸葛亮初次見面留下不好的印象埋下了禍根,諸葛亮愛惜其勇而用之是很卑鄙的,很有點卸磨殺驢的味道,有用的時候就用,沒有用了就殺掉。魏延在《三國演義》中死去,不過是為了突現諸葛亮的知人、神機妙算罷了,只可惜成一人之名,而使一代著名將領數百年來背負了罵名,實在是可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