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不知道:諸葛亮是如何奪取李嚴兵權的讀者,下面三國網小編就為大家帶來詳細介紹,接著往下看吧~
劉備托孤,內政交給了諸葛亮,兵權給了李嚴,讓他們輔佐劉禪。劉備臨死前並不信任諸葛亮,故意試探一下他。據《三國誌》:章武三年,先主於永安病篤,召亮於成都,屬以後事,謂亮曰:」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國,終定大事。若嗣子可輔,輔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亮涕泣曰:」臣敢竭股肱之力,效忠貞之節,繼之以死!「先主又為詔敕後主曰:」汝與丞相從事,事之如父。「諸葛亮深知自己根本沒有實力自立,李嚴、趙雲、魏延都是自己阻礙。
第一是決心剷除李嚴。
因為劉備在益州是屬於一個典型的外地人統治本地人的政權,劉備一開始的政策是重用東洲派如法正等,打壓本地勢力。托孤時的設想是三權分立,是以兒子劉禪的皇權作為主導,諸葛亮的內政、李嚴的兵權作為制衡,利用蜀漢大臣之間的派系勢力,荊州派諸葛亮執掌內政;東洲派李嚴掌握兵權;益州本地勢力給予打壓政策。無形中給予皇帝劉禪最大的優勢,不管劉禪倒向那邊,那邊都將獲得實權。諸葛亮有奪權的念頭,當然要將三權分立的政治局面給破壞掉。趙雲雖是劉備舊部,表現的機會不多,缺乏號召力;魏延雖然也是荊州派的代表人物,但是他對政治一竅不通;東洲派的李嚴就不同了,在諸葛亮眼中,這是位「部分如流,趨捨罔滯」(處理事務如行雲流水,十分得當,該取則取,該捨則捨從不遲疑)的人物;他又是荊州人,但入川較早,跟兩州官員都有關係,容易形成自己的勢力;李嚴白帝城托孤雖處於副貳地位,但掌握著兵權,這是一柄懸在自己頭上的利劍。既然這是位威脅自己權力的人物,當然要剷除。
第二是奪取兵權。
建興元年,諸葛亮封侯,開府,擔任益州牧。當時蜀漢的地盤僅限於益州,州牧成了實際上的皇帝;更加之開府治事,「政事無鉅細,威決於亮」成了必定。皇帝必須得有兵權作保證,否則和傀儡無異,這一點諸葛亮深知肚明,所以他必須獲得兵權。劉備夷陵戰敗後,南面益州勢力雍凱首先發動叛亂;緊接著少數民族在高定的率領下起義;再之後牂牁太守朱褒發動兵變。按常理來說,由李嚴領兵鎮壓是最合適的:叛亂發生在南方,距巴州較近(巴州即重慶),從這裡出兵省時省糧,最迅速。但是諸葛亮借口「諸將才不及已,意欲必往」。當時王連曾勸他「不宜以一國之望冒險而行」。諸葛亮寧可不平息叛亂,也不讓李嚴出兵,顯然是出於不想讓李嚴掌握兵權的原因。在觀望了近三年時間之後,諸葛亮終於找到機會自己親自領兵,趁機把兵權收入囊中。當年秋南征回來後,就沒有把兵權還給李嚴。諸葛亮在準備北伐時,調李嚴到江州,又命其率二萬人入駐漢中,管理北伐軍後勤。
第三是利益麻痺。
為了麻痺李嚴,諸葛亮在給李嚴的爵位上可謂下了一番心思:建興元年封其為都鄉侯、假節、加光祿勳,建興四年又封為前將軍。顯然前將軍只是虛職,論威望比不了關羽的前將軍。然後,又封魏延為征西大將軍、南鄭侯(高於鄉侯一個等級)、涼州刺史等,這雖然也是虛銜虛職,卻也壓李嚴了一頭,魏延畢竟是劉備舊部,論資歷、論軍功,都讓人無話可說。所以李嚴也沒什麼好說的,吃了一個暗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