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謖被殺真的是因為失守街亭嗎?看看真實的原因是什麼?

站內查詢

請輸入關鍵詞:

三國趣話

馬謖被殺真的是因為失守街亭嗎?看看真實的原因是什麼?

今天三國網小編就給大家帶來馬謖被殺真的是因為失守街亭嗎?希望能對大家有所幫助。

揮淚斬馬謖,是《三國演義》中經典的片段,一般的理解是,在諸葛亮第一次北伐時因為馬謖的驕傲自大導致街亭被破,街亭對於蜀魏都至關重要,而且馬謖偏偏又是諸葛丞相十分賞識的人,為了安撫朝野上下,不得不用馬謖的人頭來換取民心。

眾所周知,《三國演義》這部小說藝術水平很高,在我國可以說是家喻戶曉。不過就歷史的角度而言,也對我們瞭解歷史真實事件,理性分析歷史事件背後的前因後果造成了極大的迷惑性。而且三國誌的作者陳壽的父親在街亭之戰中也受到處分,所以在記載上也有公報私仇的嫌疑。

根據筆者的分析,這個事情應該換個角度理解:諸葛亮斬馬謖不是因為他失守街亭,而是因為八個字:「違亮節度,舉動失宜。」

首先,街亭肯定守不住。

《三國誌》記載:建興六年,亮出軍向祁山,時有宿將魏延、吳壹等,論者皆言以為宜令為先鋒,而亮違眾拔謖,統大眾在前,與魏將張郃戰於街亭,為郃所破,士卒離散。

後人多以為馬謖失守街亭是因為驕傲自大,沒有聽從別人的規諫,實際上街亭根本守不住。

從諸葛亮第一次和第二次北伐時率領大軍圍攻天水和陳倉之戰可以看出,在當時的歷史條件下,要想守住一個城池和關口,關鍵的因素不在人數的多少,而是糧草的多少。特別是第二次北伐的陳倉之戰,諸葛亮數萬兵馬圍攻魏國守將郝昭率領的千餘人二十多天,雲梯、沖車、地道各種奇謀妙計統統施展,竟然不能攻克。原因在就在於郝昭提前做好了充足的準備,城內糧草充足,而糧草問題也是困擾諸葛亮前幾次北伐的最大因素。

缺少糧草而一味困守街亭之中,肯定是「巧婦難為無米之炊」,結果無論是誰來守,都是守不住的。

第二,街亭之戰不是馬謖一個人在違犯軍令。

如果僅僅是因為馬謖的驕傲自大,沒有按照諸葛亮的指示,偏偏把指揮所放置到南山頂上,那麼這就應該是他一個人的責任,不會再妄殺他人。據《三國誌·王平傳》記載:「……大敗於街亭。眾盡星散,惟平所領千人,鳴鼓自持,魏將張郃疑其伏兵,不往逼也。……丞相亮既誅馬謖及將軍張休、李盛,奪將軍黃襲等兵。」從這些記載來看,街亭之戰很多人都犯了軍法受到了處分,絕不是馬謖一個人的責任。

那麼,他們這些人到底是犯了什麼軍令呢?

就筆者分析,馬謖之所以被處斬,原因應該就是那八個字:「違亮節度,舉動失宜。」

這八個字在《三國誌·諸葛亮傳》裡,原文是:「魏明帝西鎮長安,命張郃拒亮,亮使馬謖督諸軍在前,與郃戰於街亭。謖違亮節度,舉動失宜,大為郃所破。」

為什麼這個原因《三國誌》的作者不把馬謖被斬的原因說個清楚,是不是因為「違亮節度,舉動失宜」的人中,他的父親也算個一個呢?我想應該有這個方面的原因。

那麼,諸葛亮明知街亭根本守不住,為什麼還要派馬謖去守街亭呢?

諸葛亮第一次北伐的戰略目標是「平取隴右」,主要進攻方向是隴右,從後來的戰爭態勢來看,給馬謖的作戰指令根本不是去守街亭,而是去迎戰魏兵,阻擊援兵去支援上邽、祁山。

按照諸葛亮的意圖,馬謖完全可以以逸待勞,統領前鋒人馬,利用隴山有利的險峻地形,積極地在防守中不斷阻滯張郃援軍的進軍速度,給進攻天水的將士們爭取最多的時間。但是可惜的是馬謖及其手下的大多數將軍們軍事素養不能承受這麼艱巨的任務。

最令諸葛亮痛心的是:馬謖竟然跑了!

勝敗乃兵家常事,這是一條鐵律。但是,沒有永遠的常勝將軍,失敗又是成功之母,一次敗仗不要緊,關鍵是要在敗仗之後要能成長起來,這可能就是諸葛亮對馬謖等人的期望吧。沒想到馬謖等人竟然一敗即潰,「眾盡星散」,更令諸葛亮痛心的是,馬謖竟然跑了。《三國誌·蜀書·向朗傳》中記載:「謖逃亡,朗知情不舉,亮恨之,免官還成都。」沒有積極地防守阻滯援軍,作為主帥竟然逃跑,這應該就是「違亮節度,舉動失宜」這八個字背後的意思吧。

我想這一點應該是馬謖之死的最根本原因,如果馬謖能像王平那樣臨危不亂,即使失守街亭也不會被殺。

共2頁 上一頁 1 2 下一頁
三國趣話
三國蜀漢
三國曹魏
三國東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