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超不忠不孝是真的假的 事實究竟是什麼樣的

站內查詢

請輸入關鍵詞:

三國趣話

馬超不忠不孝是真的假的 事實究竟是什麼樣的

還不知道:馬超不忠不孝的讀者,下面三國網小編就為大家帶來詳細介紹,接著往下看吧~

馬超,字孟起,陝西扶風(興平)人,據說是伏波將軍馬援之後,三國時群雄之一,曾割據隴右三輔等地,後歸附劉備。蜀漢政權初立(章武元年),馬超受封驃騎將軍,領涼州牧,封斄鄉侯。二年卒,終47歲,謚曰威侯。

馬超劇照

馬超未必是帥哥

關於馬超的帥哥形象,主要源於《三國演義》的描述,「面如冠玉,眼若流星,虎體猿臂,彪腹狼腰」等等。又因喜歡「銀甲白袍」的裝扮,是以綽號「錦馬超」。但在《三國誌》、《典略》、《山陽公載記》等比較靠譜的正史中,對馬超的相貌並未提及,唯《平話》裡說他「面如活蟹」,耐人尋味。

馬超的長相到底如何?需要讀者去推理。依據有哪些呢?一是遺傳,其父馬騰的長相好比新疆的烤羊肉串大叔,馬超的長相估計帥不到哪兒去;二是出生地,陝西扶風當時又稱西戎,男子多蓄須,以剽悍著稱,小白臉恐怕難稱「雄烈」;三是成長履歷,馬超少年時即隨父征戰於軍旅,吹角連營、金戈鐵馬的環境,是打造不出「冠玉」面孔的。

馬騰劇照

不忠不孝 不仁不義

演義裡說馬騰死於衣帶詔的密謀敗露,當屬子虛烏有。真實的情況是,建安十五年,曹操派往西部邊陲的代理人鍾繇,想了一個消除關西軍閥割據的對策征馬騰入京。此策既可孤立削弱韓遂,又可將馬騰囚禁於京師當人質。馬騰可能是感覺自己「廉頗老矣」,遂盡收爭雄之心,乖乖去了鄴郡。朝廷(曹操)表馬騰為衛尉,馬超弟馬休、馬鐵分別授奉車都尉和騎都尉。也就是說,除馬超外,馬家一族盡入京師為質,韓遂亦同時遣其子入京師為質。

表面來看,鍾繇的計策奏效了。但誰又能想到,作為偏將軍、獨自留在關西統領馬騰餘部的馬超,卻不顧老夫及家族百餘口人的安危,借口「疑繇欲自襲」,突然豎起謀反大旗,還厚顏無恥地拉攏韓遂:「……今超棄父,以將軍為父,將軍亦當棄子,以超為子。」馬超謀反的結果,馬騰一家被悉數株連斬首。

鍾繇劇照

陳壽評馬超此舉,謂「阻戎負勇,以覆其族,惜哉!能因窮致泰,不猶愈乎!」其中「阻戎負勇」,是指馬超想割據一方當土皇帝,即是不忠;而「以覆其族」當指不孝。姜敘母亦曾痛罵馬超:「汝背父之逆子,殺君之桀賊,天地豈久容汝,而不早死,敢以面目視人乎!」

從馬超謀反之後的一系列舉動來看,其行為庸俗卑下,不乏猜疑和險惡用心。如「超等屯渭南,遣信求割河以西請和,公不許。九月,進軍渡渭。超等數挑戰,又不許;固請割地,求送任子」。且不說「割地請和」、分裂疆土等是否符合民族大義,單「求送任子」一條,就足以說明馬超是個為達目的而不顧親情、不擇手段之人,說他庸俗卑下,應該是可以的。

另外,正史上還記載說:「超既統眾……進軍至潼關。曹公與遂、超單馬會語,超負其多力,陰欲突前捉曹公,曹公左右將許褚瞋目盻之,超乃不敢動。曹公用賈詡謀,離間超、遂,更相猜疑,軍以大敗。」什麼叫「會語」?即雙方約好了的,此時起「陰欲」,不夠光明正大,可謂不義;前文中提到,馬超曾認韓遂為父,父子之間產生猜忌之心,責任在誰?當然在馬超,是謂不仁。這方面,王商的評價很中肯:「超勇而不仁,見得不思義,不可以為唇齒」。

曹操劇照

有成事之心 無果敢之行

馬超非常想找機會把曹操給撂倒,以至於曹操發恨:「馬兒不死,吾無葬地也。」可惜在潼關「會語」時,許褚一瞪眼,馬超就怕了。

曹操對馬超的猥瑣男德行看得很準。馬超之所以「求逞」又不能果敢出擊,是因為他勇而無謀。當馬超的援軍不斷到來時,「每一部到,公(曹操)輒有喜色。賊破之後,諸將問其故。公答曰:關中長遠,若賊各依險阻,征之,不一二年不可定也。今皆來集,其眾雖多,莫相歸服,軍無適主,一舉可滅,為功差易,吾是以喜。」見《三國誌·武帝紀》。曹操的自信是有理由的,「莫相歸服,軍無適主」,正是馬超的猥瑣男特質所造成的致命傷。

張魯劇照

馬超投張魯,也曾數度要求借兵跟曹操干仗,欲北取涼州。可是,張魯把兵借給他了,他卻毫無所得,一接仗就退兵了。

在《山陽公載記》裡,還有一則有趣的故事,說馬超跟劉備在一起的時候,常直呼劉備的字(玄德)。關羽張飛見了很不爽,要求殺之。劉備很大度,不許。第二天開會,張飛想了一計,等馬超進來時,他二人不坐席位,而是擔任劉備的衛士,虎視眈眈瞪著馬超。馬超一見,「乃大驚,遂一不復呼備字」。於是,馬超開始反省了。

劉璋劇照

有學者曾就劉璋見馬超到成都城下即出降一事考證說,劉璋乃是雅人,而馬超在三輔之地的作為,給蜀中人留下了瓜兮兮的印象。「瓜兮兮」在四川話裡,正是形容某人在行為舉止上的不雅。這種觀點很另類,但並非沒有依據。因為劉璋治下講仁義,乃儒家所謂的「雅士」政治;馬超則殘酷嗜殺,無信無義。所以,看到馬超兵臨城下,「城中震怖,璋即稽首」,只得出降,以免被屠城。

共2頁 上一頁 1 2 下一頁
三國趣話
三國蜀漢
三國曹魏
三國東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