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演義》中劉備在與東吳的大戰失敗後,在白帝城病危,將諸葛亮招到白帝城,將兒子也就是後主劉禪托付給諸葛亮三國網小編整理了一下,現在給大家詳細說明,快點來看看吧。
當時劉備稱諸葛亮的才學是曹丕的十倍,必定能治國安邦,成就大事,如果自己的子嗣可以輔佐,就勞煩諸葛亮輔佐,若自己的子嗣沒有成為帝王的才能,諸葛亮可另立他人為王。諸葛亮聽完劉備的話後,感懷於劉備對自己的知遇之恩,他表示自己定然會竭盡所能,用心輔佐劉禪,直到自己死去。隨後,劉備將劉禪喚到自己身邊,他要求劉禪今後對待諸葛亮,要像對待父親一般。不久之後,劉備就病逝了。
其實在劉備臨終前,他並不只是向諸葛亮進行了托孤,除此之外,劉備還對諸葛亮說過一番話,他稱馬謖言過其實,不可大用。而諸葛亮雖然在很多事上都很聽從劉備的意見,甚至在劉備要發動夷陵之戰時,他都沒有公然表示反對,但唯獨在重用馬謖這件事情上,諸葛亮違背了劉備的意思。在南中之戰時,馬謖就是諸葛亮身邊的參軍,不過當時馬謖並沒有直接帶兵征戰南蠻,然而在諸葛亮第一次北伐時,馬謖卻得到了極大的重用。當時諸葛亮需要一著名將領領切斷隴道,以隔絕從關中而來的曹魏援兵,為此,他需要有人坐鎮街亭,當時諸葛亮並沒有任用老將魏延,而是啟用了沒有帶兵經驗的馬謖。可是馬謖沒有按照諸葛亮的要求部署紮營,反而在上山據守,因此被張郃切斷了水源,蜀軍也就此內亂,張郃再趁機發起進攻,擊敗了馬謖,最終張郃佔據街亭。在此之後,諸葛亮不得不從隴右撤軍,第一次北伐就此告終。
很多人不能理解,馬謖身為諸葛亮最為器重的親信,為何會在關鍵時刻違背諸葛亮的軍令,以至於馬謖放棄了城池,反而登山紮營。其實這之中並不是上山與不上山的問題,而是馬謖與諸葛亮的想法是不太一樣的。對於諸葛亮來說,馬謖只要在街亭拖住曹魏的軍隊,為他爭取到有利的時間以鞏固隴西,守街亭的意義就達成了,而對馬謖來說,他想要的是擊敗張郃,建立不世之功,因此諸葛亮最大的失誤並不是重用馬謖,而是他沒有真正認識到馬謖。
要知道劉備托孤時曾說過馬謖言過其實,不可大用,由於托孤是極為嚴肅的事情,因此當時這句話絕不僅僅只有諸葛亮一個人知曉,當這句話傳入馬謖的耳中,馬謖的痛苦可想而知。畢竟在得到劉備的這一句評價之後,馬謖的計策無論是否被採納,在其他將領心中,馬謖都是一個只能紙上談兵的人,這對於自幼熟讀兵書,胸懷大志的馬謖來說,無異於是心痛之恨。
正因如此,在馬謖獲得了獨當一面的機會時,馬謖第一時間想到的並不是要穩紮穩打,而是打算施展平生所學,讓那些看不起他的將軍心頭為之一震,就此被他的真才實學所折服。正因如此,在王平的一再勸阻下,馬謖心中的怒火被點燃,他再一次想起了劉備對他的評價,為了能真正的證明自己,馬謖並沒有選擇諸葛亮交代的部署,畢竟那是諸葛亮的智慧,無論輸贏,馬謖的名聲還是沒辦法洗刷,唯有他用自己的辦法,成功擊敗了著名將領張郃,才能證明出自己的價值。正因如此,馬謖才會違背了諸葛亮的部署。
筆者認為,馬謖雖然忠義且有才幹,但他的心思在於證明自己,以洗刷劉備對自己的評價,正因如此,馬謖才沒有選擇諸葛亮的部署,而是選擇了冒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