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讓是漢靈帝的寵臣,不僅《後漢書》中有記載張讓簡介,而且在羅貫中所著的小說《三國演義》中,也介紹了張讓簡介。通過張讓簡介得知,張讓大約生於135年,卒於189年。張讓是東漢漢靈帝時期有名的宦官,漢桓帝在位時,張讓還是一個小黃門,後來深受皇帝的寵信,官至中常侍等職。
張讓少年時,就已進入宮廷做事。張讓在宮廷中會說話,會做事,所以很快便得到漢桓帝的欣賞。等到漢靈帝登基後,他對張讓更加寵信。宦官曹節死後,張讓成為宦官權力中心。張讓經常利用職位之便,大力斂財。
朝廷之外有尋求張讓幫忙的人士,都要給張讓很多錢財。張讓明目張膽的勾結權貴,肆意收取賄賂已成為人盡皆知的事情,但是漢靈帝非常寵信張讓,所以沒有人阻止張讓斂財行為。
公元184年,黃巾軍爆發起義,郎中中山張鈞給漢靈帝上書說,黃巾軍之所以會爆發起義原因在於以張讓為首的十常侍,經常利用職位之便斂財,導致百姓們哀怨四起,最終爆發起義。
張鈞上書的目的旨在告訴漢靈帝,讓他殺掉殺掉張讓等人,這樣才能平息戰爭,穩固漢朝的根基。但是漢靈帝絲毫沒有聽取張鈞的上書,日後反而更加寵信張讓。在漢靈帝的庇護下,張讓被封為列侯。等到漢靈帝去世,皇長子劉辯登基為帝后,在袁紹諫言下,張讓投河自殺。
張讓的評價
張讓是東漢朝廷有名的宦官,漢靈帝十分寵信張讓,常說「張常侍是我父」。關於張讓的評價在《後漢書》、《三國演義》等眾多書籍中都有提及。關於張讓的評價,董卓、袁紹等人都有說過。
董卓曾評價張讓說:「中常侍張讓等,竊幸承寵,濁亂海內。」從董卓對張讓的評價可得知,張讓是一個亂臣賊子,他常以職位之便來侵奪百姓的財產,並且籠絡朝廷權臣,導致漢靈帝朝廷烏煙瘴氣。
公元185年,南宮遭遇了火災,張讓等人為了讓漢靈帝重修南宮,便教唆漢靈帝增收田地稅,以此來籌集重建南宮的錢財。在張讓的建議下,漢靈帝決定徵收太原等地的木材和帶有花紋的石頭。徵收的木頭送到京師之後,檢查木材的太監常以木材不合格為由,以便低價收購木材。
比如值十分的只給一分,然後太監又把木材賣給宦官,但是宦官不會立即購買,所以木材越堆越多,腐爛的也更多,導致南宮重建工程遲遲未能完成。為了籌集修建南宮的木材,太守們為了履行漢靈帝的命令,便增加收購木材的數量。
在重壓下,百姓苦不堪言。除此之外,張讓的生活十分享奢,張讓倚仗漢靈帝的寵信,經常利用職位之便來收斂大量的錢財。張讓用收斂而來的錢財修建了華美的住宅。張讓為了不讓漢靈帝發現,便不讓漢靈帝登高遠眺,以此來防止漢靈帝對自己的猜忌。
張讓是如何死的
張讓是十常侍之一,是東漢漢靈帝時期有名的權臣。通過瞭解張讓的故事得知,張讓是權傾朝野奸臣,他經常利用職位之便籠絡朝廷官員,並且勾結權貴壓搾百姓。那麼這樣的一個大奸臣,他的下場是什麼,又或者說張讓是如何死的。
關於張讓的生平經歷,《後漢書》也有提及,其中也提到了張讓是如何死的。說起張讓的「發家致富」史,不得不提的便是漢靈帝。漢靈帝在位時期,張讓非常得寵。漢靈帝常以「父親」稱呼張讓,由此可見漢靈帝對張讓的喜愛之情。
正所謂權盛極衰,隨著漢靈帝駕崩,張讓坦蕩的官途也隨之戛然而止。公元189年,漢靈帝去世,隨後黃長子劉辯繼位稱帝。漢靈帝在世時,張讓倚仗漢靈帝,將東漢朝廷搞得烏煙瘴氣,引起了很多朝廷官員的不滿。
等到劉辯登基後,時任中軍校尉的袁紹立馬上書給劉辯,讓君主殺掉張讓等宦官。隨後,張讓、趙忠等人知道了袁紹的計劃,為了自保便殺掉何進。袁紹為了清除東漢朝廷宦官勢力,帶兵殺掉了以趙忠為首的宦官。
眼看就要被袁紹所殺,張讓等幾十人劫持了漢少帝劉辯並匆忙逃往黃河。袁紹得知張讓行蹤後,立馬率兵追捕。張讓匆匆行進,但是還是未能逃脫袁紹的追殺。張讓得知此次已經無路可退,便悲慟的向漢少帝劉辯解釋自己的所作所為,都是出自於維護東漢的根基。張讓見漢少帝不為所動,隨即投河自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