項羽為什麼會輸,這是很多讀者都比較關心的問題,接下來就和各位讀者一起來瞭解,給大家一個參考。
秦末時期,天下大亂,在這時候,先是出現了陳勝吳廣起義,其後楚地的起義軍就越來越多。值得一提的是,在秦末時期,最先起義的就是楚國舊部,這一點與楚國與秦國有很大的關係。只不過到了最後,陳勝吳廣起義以失敗告終。
雖然陳勝吳廣起義失敗了,但是陳勝和吳廣開啟了秦末時期的起義大局。在這樣的情況下,秦末的起義軍就越來越多了。楚漢之爭無疑是秦末起義軍中最為厲害的,劉邦和項羽兩人開始爭奪天下,只不過最終的項羽在烏江自刎。
現如今看來,以武力值來說,項羽不應該失敗,畢竟西楚霸王的名字可不是吹出來的。歷史上有「霸王舉鼎」的典故,這說的就是項羽。項羽勇猛無敵,可為什麼還是輸了?這其中到底有什麼原因?後人對項羽的失敗說法不一。
人們對項羽的評價無疑是很高的,雖然是歷史上的失敗者,但是項羽與劉邦相比,還是非常不錯的。後人根據楚漢之爭的經歷,說出了「項羽真君子,劉邦真小人」的評價。從這句話就可以看出,項羽的為人處事肯定是不錯的。
秦末時期,英雄輩出,在這一時期,中原大地彷彿是開啟了「淘汰賽」。最終經過重重的選拔,只剩下了劉邦和項羽兩人。於是就有了人們熟悉的楚漢之爭。劉邦能夠勝出,原因有很多,最主要的就是人們認為劉邦遇到了一個蠢對手。
項羽作為劉邦的對手,是個有勇無謀的武夫,霸氣有餘,智商不足,在垓下之戰中徹底失敗,身死國滅。劉邦雖然嬴得了江山,但是在後人的眼中,劉邦就是流氓一樣的存在。劉邦最大的弱點,就是他的直接指揮能力很糟糕,而項羽卻是戰術高手。
假如是兩人的較量,那麼劉邦肯定是輸定了,但是劉邦與項羽不同的是,劉邦手中有眾多人才輔佐,反而項羽就不行了。楚漢之爭中,最為關鍵的一場戰爭就是濰水之戰。在當時來說,劉邦正面迎戰項羽,肯定不是對手,可問題是,劉邦手中有一員大將,他就是韓信。
當時的韓信請纓出戰,說出了:「願益兵三萬人,臣請以北舉燕、趙,東擊齊,南絕楚之糧道,西與大王會於滎陽。」最終的劉邦採納了這個建議,劉邦大軍在滎陽、成皋一線與楚軍拉鋸,與此同時,韓信在北線由西向東,直掏楚軍後方。
當時項羽面臨一個情況,就是假如韓信拿下齊地,那麼後果不堪設想,為了彌補這個損失,項羽只好派出龍且(jǖ)率精銳20萬救齊。於是兩軍在征戰的路上出現了決定命運的一戰。濰水之戰最終使漢軍扭轉了頹勢,改變了楚漢戰爭的走向。
在這次交戰中,韓信用兵如神。項羽手下的悍將龍且與齊王田廣會師於高密,隔濰水與韓信對峙。此時的韓信落入下風,韓信考慮到楚軍擁有兵力優勢,一旦將戰場讓出,楚軍可以兵分幾路,用抄後路、斷糧道、布流言等方式來困死漢軍。
於是韓信沒有正面進攻,而是選擇了兵分兩路,開始誘敵深入。最為錯誤的就是龍且竟然渡過了河水,萬萬沒想到,龍且一過河,韓信立刻決壩放水,於是龍且的大軍頓時成了韓信的囊中之物。歷史中,經濰水一戰,楚軍精銳被殲滅、潰散。
正是因為濰水一戰,讓項羽的大軍走向了失敗。濰水一戰失敗後,項羽就陷入了劉邦的包圍中。項羽失敗的根本原因就在於不會用人,原來韓信、張良、蕭何都是項羽那邊的,最終這些人卻投靠了劉邦。項羽致死也不明白的道理是:一個人在能奈也是不能打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