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兩千多年前的楚漢戰爭中,西楚霸王項羽曾對漢王劉邦佔據絕對優勢。項羽在兵力和國土面積上,都要遠勝於偏居於漢中的劉邦。
勇冠三軍的項羽在戰爭中屢次擊敗劉邦,按他自己的話說就是:「攻必克,戰必勝。」看起來,項羽似乎在不斷勝利,但是他的國土和兵力卻從不見漲,最終反而被劉邦圍困於垓下,最終落得個自刎於烏江的下場。看起來戰無不勝的項羽,為什麼會失敗?從漢初開始,這個話題就被激烈地討論著。項羽自殺後數百年的三國時代,一位魏國著名將領的死,為我們揭曉了答案。
一:夏侯淵失敗的啟示
在曹操手下,有一名大家都非常熟悉的將領:夏侯淵。夏侯淵與曹操是同鄉,且沾親帶故,是曹操相當器重的將領。為了消滅馬超、韓遂等關中軍閥,也是為了收拾盤踞西涼的羌、氐勢力。曹操任命戰功卓著的夏侯淵為護軍將軍,屯重兵與長安,負責對關西的經略。
夏侯淵是項羽的粉絲,對其作戰風格可謂是推崇備至。他有個兒子名叫夏侯稱,從小就喜歡軍事,而夏侯淵也經常會指點一二。夏侯淵所用的教材與眾不同,既不是《孫子兵法》也不是《吳子兵法》,更不是《六韜》、《司馬法》,而是《史記》中的《項羽本紀》。
在實際戰鬥中,夏侯淵處處都學項羽。他和項羽一樣,都經常身先士卒,勇於涉險,善於利用長途奔襲的手段,以閃電戰的形式摧毀敵人的指揮中樞,從而擊敗對手。夏侯淵在關西,將自己輕捷、迅猛的特點發揮得淋漓極致。在與馬超等人的戰鬥中,夏侯淵經常拋棄輜重,親自帶領銳士深入敵境,打敵人一個出其不意。
韓遂在野戰中,屢次被夏侯淵擊敗,遂與羌、氐盟友一起,退守興國城。夏侯淵認為興國城非常堅固,如果直接進攻恐難取勝,不如將敵人引出來,在曠野中交戰。於是夏侯淵打定主意,決定奔襲羌人盤踞的長離。
長離是羌人的老巢,攻打此地必定能使韓遂軍中的羌人回軍援救。如果離開羌人的部隊,韓遂必將孤立無援,所以必定會與羌人一起,離開興國,回援長離。隨後,夏侯淵率領輕裝部隊奔襲長離,將羌人的村落焚燒一空。韓遂等人見長離老巢被端,果然恐慌不已,立即糾集步騎一萬多人回救,而這正中夏侯淵下懷。
此時夏侯淵所面臨的局勢相當不利,不僅缺乏補給,也缺少重裝部隊作為中堅。然而,夏侯淵臨陣不懼,擂響戰鼓,一鼓作氣地擊敗了敵軍,韓遂大敗而逃。夏侯淵趁機追亡逐北,將馬超、韓遂以及羌、氐勢力一掃而空,甚至連盤踞隴西三十餘年的軍閥宋建,也被夏侯淵所平定。夏侯淵在如此困難的情況下,取得了如此功勳,曹操不禁感歎道:「宋建造為亂逆三十餘年,淵一舉滅之,虎步關右,所向無前。」從此,夏侯淵威震潼關以西。
雖然夏侯淵打了很多漂亮仗,立下了很多功勞。但是曹操對他的為將之道,卻仍頗有微詞。曹操曾告誡夏侯淵:作為大將決不能專恃勇敢,該慫的時候,還是要慫。將領固然要以勇氣為本,但是也要有智謀。
曹操顯然看透了自己的兄弟,夏侯淵雖然經常打勝仗,但都是險中取勝,充滿了冒險和賭博的因素,稍不注意就要全盤皆輸。曹操是在告訴夏侯淵,在作戰中絕對不能有勇無謀。然而曹操的話,夏侯淵很顯然沒有聽進去。
在漢中之戰中,劉備勢力傾巢而出,誓奪漢中這個蜀中門戶。而夏侯淵立即率軍抵禦,與優勢的劉備軍隊相持。此時,曹操的援軍已經在路上。只要援兵一到,劉備軍的失敗幾乎是板上釘釘。要知道,劉備一生都沒有贏過曹操。夏侯淵要做的,就是守住漢中幾個險要的隘口,靜待曹操的支援。
劉備在法正的謀劃下,假意向南撤軍,佔據了制高點:定軍山。急於立功的夏侯淵以為劉備要退走,立即率主力猛追,並與之形成對峙。顯然,劉備和法正摸透了夏侯淵的性格,斷然不會放自己「逃跑」,必定會傾巢而出以求拖住,甚至殲滅劉備。
到了晚上,劉備軍趁著夜色燒燬了夏侯淵所佈置的鹿角。誰想到夏侯淵以軍區司令之尊,居然親自帶領400親兵來修築鹿角,他可能只是想親自探查一下敵情。然而夏侯淵顯然低估了劉備軍的實力,突然間山上鼓聲大噪,黃忠手持赤血刀,帶著士兵如猛虎下山一樣撲向夏侯淵。
夏侯淵猝不及防,竟死於亂軍之中。夏侯淵一死,曹軍在漢中方向的防線迅速崩潰,劉備最終奪取了漢中。
夏侯淵之死說明了一個道理,專恃勇猛並非「為將之道」的精髓。固然,勇猛是將領必備的素質之一,有時候親冒矢石、身先士卒的冒險精神也的確是勝利的保證,所謂「險中求勝」。然而作為一方大將,千萬人的統帥,他的決策往往能決定千萬人的生死,甚至決定一個國家的國運。所以將領在做出決策前,必須慎之又慎,要充分分析敵我形勢、力量對比,然而再採取行動。不到萬不得已,絕不能輕易使用賭博式的軍事冒險主義。因為戰爭從本質而言,是博弈,而非賭博。
而夏侯淵在冒險中養成了一種過分相信自己的心態,進而升級為剛愎自用,這是所有猛將共同的毛病,也是他們的取死之道。夏侯淵親自修補鹿角,不正是剛愎自用的表現?這種小事,明明是偏將才應該幹的事情。最終,夏侯淵害死了自己,也害死了自己的兒子夏侯稱以及數千士兵的性命,
二:項羽死於「專恃勇力」
夏侯淵的失敗,不禁讓人想起另一個軍事冒險家的失敗,而這個人的名氣和戰果要遠遠大於夏侯淵。此人便是夏侯淵的偶像,西楚霸王的項羽。
項羽氣貫長虹,勇力過人,在戰爭中勇於冒險,往往取得了驚人的戰果。在巨鹿之戰和彭城之戰中,項羽以極端劣勢的兵力,以雷霆萬鈞之勢擊潰了優勢的敵人,獲得了史詩般的勝利。
特別是在彭城之戰中,項羽率領主力在齊國作戰,導致空虛的彭城老巢被56萬漢軍所攻佔。基地被端意味著後援斷絕,要不了多久,項羽軍就會因為乏糧而崩潰。然而,項羽立即點齊三萬軍隊,千里奔襲彭城,竟然將56萬漢軍殺得大敗,漢王劉邦險些被擒。這場戰役是項羽軍事冒險主義的頂峰。
項羽能憑借勇猛能在戰役中取得勝利,但在全局的戰爭中,光有勇猛可不行,只靠軍事冒險也不可能勝過劉邦這樣內力深厚的敵人。項羽過分相信自己,也養成了剛愎自用的毛病,他的盟友逐漸叛離,例如英布、彭越;有能力的下屬也逐漸離開了他,其中最著名的就是韓信。
到了最後,他甚至把自己唯一的謀士參謀范增也趕走了,徹底陷入了孤立無援。項羽自己率領的軍隊,尚能和劉邦在滎陽相持。然而在其他的戰場上,由於缺乏獨當一面的人才,在與韓信、曹參等人的戰鬥中,項羽軍一潰千里。
面對不利的局勢,項羽急於破局。但是面對劉邦這種佔據地利與人和的對手,項羽賴以成名的軍事冒險絲毫沒有作用,幾乎找不到敵人任何破綻。情急之下,項羽甚至揚言要與劉邦單挑,一對一地解決問題。
而劉邦又如何會給年輕氣盛的項羽這個機會呢?最終,項羽被漢軍擊敗,被重兵圍困於垓下。即使在臨死前,項羽仍然意識不到自己為何會失敗,並把罪責歸咎於命運——「天亡我,非戰之罪也」。
事實上,項羽專恃勇力,不知進退才是他的取亡之道。他雖然沒有像夏侯淵那樣死在亂軍之中,但是他們的敗亡卻是異曲同工。(原文來自歷史風雲錄的頭條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