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滸傳》中有一首民歌寫的很好:「九里坡前古戰場,牧童拾得舊刀槍。順風吹起烏江水,好似虞姬別霸王」,音韻流暢朗朗上口,為人們所熟知。不過這首民歌所描述的場景也確實有可能發生。在冷兵器時代,每一次大戰役後,都會有很多刀槍兵刃被遺棄在戰場上,天長日久被埋入黃土成為文物,有時候會被後人意外發現。項羽的一把刀就曾有過這樣一段傳奇經歷。
東漢末年,也就是項羽死了300多年後,漢桓帝在位。這位漢桓帝,就是諸葛亮的《出師表》中極表痛恨的「桓靈二帝」之一。漢桓帝昏聵不明耽於逸樂,導致朝政糜爛,奸佞當道,大漢朝陷入分崩離析、瀕臨覆滅的危機之中。眼看漢朝國事傾頹,西北一帶的邊地胡人也開始蠢蠢欲動,覬覦中原錦繡江山。延熹九年,塞外的鮮卑人和羌人組成聯軍,多次深入西北腹地,攻州打縣,大肆劫掠,地方官吏慌了手腳,連夜上報朝廷。
西北關中是漢王朝最重要的產糧基地,事關國本,漢桓帝不敢大意,急忙派遣大將張奐領兵出征,奔赴西北前線抗擊鮮卑騎兵。東漢朝廷軍隊此時已經腐壞不堪,武將們大都貪生畏死,只有一個武將卻與眾將截然不同,每次作戰他都不顧生死奮勇衝殺,且用兵有道,最終取得斬首數千、俘敵萬餘人的大勝利,徹底平息了這次叛亂,使得苟延殘喘中的漢朝度過一次危機。
這個武將,就是被視為開啟三國禍亂之源的董卓。董卓早年從軍,在戰事最為頻繁的西北前線拚殺多年,練就了一身過人的武藝和膽略,史書記載他「膂力過人,雙帶兩鞬,左右馳射」,堪稱一員悍將。這次平叛之戰是董卓人生的一個轉折點,董卓聲譽鵲起,從一個默默無聞的基層軍官,一躍成為朝野倚重的著名將領,從此青雲直上,歷任益州蜀郡北部都尉、西域戊己校尉、并州刺史、河東郡太守等職務,成為手握重兵的封疆大吏。
董卓眼見東漢國勢衰微,逐漸產生了不臣之心,不再滿足於擁兵自重稱雄一方,甚至有了取代漢朝的野心。公元184年,黃巾大起義拉開帷幕,第二年,涼州發生胡人叛亂。董卓抓住時機,以剿賊平叛為名,大肆招兵買馬,擴展實力,成了名副其實的大軍閥。對待朝廷的旨意,董卓洋洋不睬,朝廷也拿他沒辦法。
公元189年,漢靈帝駕崩,大將軍何進與宦官勢力為了爭奪大權發生激烈衝突,因為宦官一方手中掌控禁軍,何進為了壯大己方勢力,秘密派人與董卓聯繫,召喚他帶兵「清君側」。董卓一聽正中下懷,帶領十餘萬精兵浩浩蕩蕩殺奔京師。由於此時還是三國早期階段,曹操、劉備、袁紹等各路諸侯羽翼未豐,董卓的實力之強無人可比,成為三國早期的名副其實的霸主,號令天下叱吒風雲,很是風光了幾年。最終他因為作惡多端,暴虐嗜殺,死於非命。
董卓的父親在穎川郡一個小縣當過幾年縣尉,被罷免後就回到老家務農為生。董卓少年時代為生活所迫,「歸耕於野」,經常到田地裡幹農活。《古今刀劍錄》記載,董卓有一次耕地時,意外從土裡挖出一把刀,拂去泥土後仔細一看,「四面隱起作山雲文」,且十分鋒利,「斷玉如泥」。董卓富貴後,有一次遇見博學多聞的大文人蔡邕,趕緊向他請教這把刀的來歷,蔡邕看後,根據刀的形制和古書記載,果然認了出來,告訴他「此項羽之刀也」。項羽和董卓倒還真有幾分相似,都是那種才幹配不上野心的志大才疏之輩,最終都落了個悲劇結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