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以來就有「老不讀三國之說」,那麼為什麼會有這麼多的人會說上了年紀的人不適合讀三國呢?原因就是三國本身就是集權屬於謀略之大成的一本書,老年人經歷豐富,老於世故,看完三國之後會更加的精於世故。所以,老年人是不適合看三國這本書的。
但是年少的人就不同了,年少的人經歷少,看了之後會只能領略到一些經驗,可以幫助年少的更好的融入社會,現在我們來總結一下三國中那些經典的橋段裡面所涉及到的權術與謀略。
道理:家族企業更應該合睦、和氣、團結,不該搞分裂、解體,否則會導制沒落。劍拔弩張下的對峙,並不是代表對手無所作為,很可能就是對手在為擊敗你而在尋找新的思路。
少不看水滸,水滸是一本太絕望的書,容易讓年輕人對世界失去希望,因為它告訴你無論你才智本事如何,一個憋屈的世界總會讓你做的一切歸於無奈,哪怕你是被逼上梁山的,最後也只能枉死疆場,或者默默終了,說到底,梁山故事更像是一場大夢,每個人都被命運逼迫著向前走,最後也沒個所以然,只如魯提轄所悟那般,不過是潮水滾滾中的一片混沌。
男不看西遊 《西遊記》是寫鬼怪神仙故事,孫悟空大鬧天空,沒有紀律約束,男人看了容易在外惹事生非(現在還有把男人之間的爭鬥說成「大鬧天空)。故有」男不看西遊之說。
而就深入西遊分析,《西遊記》主要描寫的是唐僧、孫悟空、豬八戒、沙僧(悟淨)師徒四人西天取經,歷經九九八十一難的故事。神鬼之事在古代也很容易容讓人相信命,很容易讓男人失去奮鬥的信念,在社會久了,就變得便有鬥志,變得更加圓滑,加入了社會的墮落的風氣,這也是為什麼開始孫悟空大鬧天空之時戰鬥力爆表,之後取經路上連無名小妖精都要找人幫忙,不是他打不過,是要在神仙,佛道兩個圈子裡混,就要學會走人情,那走人情就要找關係,利於打妖精,就結識了很多有名的神仙,這樣就進了圈,要混的久,就要學會他們的規律,這就是孫悟空的處事之道,而不是打妖怪能力不行,而是沒有盡全力。
男人看多了這樣的書,在社會上也會失去年輕的活力,隨著年紀的增長變得更加保守,這就是為什麼不希望「男人看西遊」的原因之一吧。
女人的普遍特徵(不排除一些例外的),就是情執很重。喜歡玩弄情緒,喜歡情感共振,喜歡多愁善感,熱心於複雜糾纏的人際關係。這是女性「多餘」的東西,所以天道就是要「損」,要去掉這些東西,女性最該學的,就是理性和思考。最該補的,就是祥和寧靜的心態。 可是,去讀紅樓,女性的固有毛病不僅無「損」,反而還「益」,通過情感共振,這些要減掉的心理個性品質,反而因此越來越明顯和嚴重了。
大多數都是情感細膩的多愁善感型女子,她們喜歡的人物往往是黛玉。這種女子,恐怕一生注定是「杯具」了:當然,是以喜劇開頭的悲劇和「多彩」的人生遊戲。女人們特別愛玩這種遊戲,就像男人們愛玩打仗遊戲一樣,結局反正都是「杯具」。 黛玉這種女子,《紅樓》中明說,她是來「還淚」的,不是來「生活」的。
女不看紅樓,正是因為中多是兒女情長之事,多情色描寫,女子看了容易心動。如「賈寶玉初試雲雨情 劉姥姥一進榮國府」,「王熙鳳毒設相思局 賈天祥正照風月鑒 」等章節,多是描寫男女之情,讓人心動。
多情女子們喜歡讀言情小說,其實從心理學上來說,是在「精神出軌」,在心理上滿足自己的情感體驗需要,在閱讀的夢幻想像中與「白馬王子」互戀互惜。這種女子現實中的婚姻往往不太幸福,或者不符合她們的「愛情標準」,這更加強化了她們到夢幻中去找感覺的心理動機,言情小說這個市場,就是為了滿足這種心理需求而產生的。真正婚姻幸福的女子,根本不會去理會這些言情小說,覺得內容很可笑無聊,像是荒謬的哄小孩的童話故事。這種虛假的情感共振,會讓女性更加遠離真實的世界,真實的生活。
正是如此,才不希望女子多看紅樓。
有一對聯對為什麼「男不看西遊,女不看紅樓」寫的非常貼切:
上聯:男不看西遊,看猴就憑機緣,法力無邊,又扯旗造反,易失之厚重,不利踏實上進;
下聯:女不看紅樓,看女院內紛爭,風月無邊,又各施心術,易失之純樸,不利家風正道。
《西遊記》與《紅樓夢》,一喜一悲,一揚一抑。前者是理想的完滿,後者是理想的破敗。其實,無論生活在哪朝哪代,都會有對現實不滿的人。有人將這不滿轉化為創作,將願望寄托在作品中。現實生活中的不足因作品倒顯得完滿了。"紅樓""西遊"的年代雖已久遠,可是,同樣的主題仍在同樣的土地上發生並進行著。歷史也不過是個借口。"重要的不是故事講述的年代,而是講述故事的年代。 "面對未來,從面對過去開始。所謂創新,也本該在繼承之後。面對先人留於後世的文化財富,我們如何應對呢?
該看就看,只不過要變得更加理性,變得更加智慧,懂得哪些是好的,哪些是不好的,才能悟出生活的真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