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備講哥們義氣為報仇 反遭陸遜火燒連營七百里

站內查詢

請輸入關鍵詞:

三國趣話

劉備講哥們義氣為報仇 反遭陸遜火燒連營七百里

忍字上面是一把刀刃,可見忍受之難。古代戰爭中常常由於能夠忍之須臾,戰場形勢就會產生變化,有了克敵制勝之機。唐人宋之問有一句詩:「晨行踏忍草,夜誦得靈花。」忍草是一種草,也是借其意而講能忍,有忍耐和忍受的工夫才能得奇妙的靈花。

魏文帝曹丕(pi 批)黃初二年(公元 221年)七月,剛剛宣佈稱帝(史稱蜀漢、昭烈帝)的劉備就調集四萬大軍伐吳,武陵(今湖南省常德市)五溪(武陵境內河流)的蠻夷(湖南少數民族)也派兵參加。

吳、蜀之間的荊州問題,是個懸而未決的老問題,赤壁之戰周瑜打敗了曹操,劉備乘機佔有荊州,並以暫借的名義拖延不還。劉備襲取了巴、蜀之後,便由關羽駐守荊州,孫權屢次派人討要都無結果,拖了十一年。孫權曾想娶關羽之女為媳,聯姻互保,荊州的問題也就不了了之了。卻被關羽大罵了一通,惱怒之下便趁關羽在北線同曹操的人馬作戰偷襲了荊州,關羽戰敗被殺。這是漢獻帝劉協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 年)十月的事。

劉備與關羽、張飛的關係,按小說《三國演義》的說法,曾有「桃園三結義」的美談,中國社會上磕頭拜把子之風即始於此。但卻不見於正史,《三國誌》記載劉備初起事時;「與二人寢則同床,恩若兄弟,而稠人廣坐,侍立終日。」即背後稱兄道弟,在眾人面前又表現出絕對服從的臣僕關係,揭穿了不過是劉備的一種馭人之術。

從關羽死後的第三年劉備才興兵報仇這一點上,可以看出劉備伐吳絕不僅僅是哥們義氣興兵報仇,而是要在三足鼎立的情況下先吃掉小的壯大自己,繼而同曹魏爭衡,有其政治上的野心。

關、張二人各有弱點,「羽善待卒伍而驕於士大夫,飛敬愛君子而不恤小人。」(《三國誌·蜀志》)即關羽愛護部下而對士大夫階級很傲慢,張飛對貴族和有文化的士大夫很尊敬,對底層的人很不好,常常無故鞭笞和殺戮部下。關羽是因為辱慢孫權和同僚最後戰敗失援被殺。張飛由於虐待部卒,在準備從閬中(今四川省閬中縣南)起兵會合劉備時被部下所殺,攜帶其頭投奔孫權。

這樣劉備自然就把關、張二人的死都歸罪於吳,不顧趙雲等人的勸阻,率軍東征。

孫權派人請求講和,諸葛亮的哥哥諸葛瑾也給劉備寫了書信,講明吳、蜀交兵必定給曹魏以可乘之機,雙方主要的目標還是應當放在對付曹魏上。劉備一概不聽,毅然率兵東進,在巫山 (今四川巫山縣北)、秭歸(今湖北省秭歸縣)擊敗阻擊的吳兵。

孫權很恐慌,不僅害怕劉備的東進,更怕曹丕乘機派兵南侵。不得已派使向曹魏稱臣。曹丕對蜀、吳之戰十分關心,一開始就唯恐打不起來。早在三年前曹操活著的時候在荊州之戰中,大將曹仁等欲追擒關羽,被曹操制止,特意把關羽留給孫權來殺,以導致吳、蜀不和,打破鼎足三分之勢。現在吳、蜀交兵,曹丕自然格外關注。謀士參謀們建議乘機滅吳,曹丕因為孫權先走一步情願歸降,派人向孫權索取很多珍寶,以試真降假降,孫權如數奉獻,才暫時緩解了兩面受敵的危險,得以專一地對付劉備。

第二年春天劉備從秭歸繼續東進,將軍黃權提出順流而下,進易退難,請求自己帶兵在前,由劉備在後坐鎮,以備萬一失利便於應付。劉備沒有採納,反而派黃權為鎮北將軍,統領江北人馬夾江東進,同時防備魏兵南來。自己親率大軍搗破吳境,沿巫山、建平(今湖北省巴東縣)、夷陵(今湖北省宜昌縣東)直至猇(xiao 肖)亭(今湖北省宜都縣西),深入吳地五六百里,採取步步為營的戰略,穩紮穩打,一路連營結壘,建立了數十座大寨,鹿砦(zhai 寨)圍繞十分堅固。

孫權在初戰失利之後就非常不安,又派陸遜為大都督(三國時為領兵最高將領)帶兵五萬攔擊,在猶亭與劉備相持。

陸遜字伯言,是一位年輕的將領,資歷較淺,老將徐盛、潘璋和孫氏將領孫桓等都不大聽從調度,見陸遜按兵不動,任蜀軍深入五六百里也不出擊,都怪陸遜膽小,憤恨不平。陸遜只抱定一個主意,不管誰說什麼,話多難聽,也不動搖。他一方面以極大的耐力忍受內部的壓力,另一方面以極大的忍耐來同劉備對熬。

劉備依山結壘,佔據要害,而且連營互為聲勢,也便於糧草運輸。以主、客的兵勢而論,這樣相持,陸遜不能將劉備的客兵熬得糧草斷絕,軍心自亂。劉備久經戰陣,歷盡磨難,所以採用連營之計,也就是為了反客為主,以求紮實,不缺糧草。因此眾將對陸遜的堅守不戰,都莫名其妙。

這樣一直相持到六月份,劉備忍不住了,派大將吳班率領數千人作出進攻姿態到平地紮營。吳營諸將見蜀軍離開險隘,都認為有利可乘,一致要求出兵。陸遜堅執不從,諸將都很火,陸遜說:「劉備是個猾虜,經歷的事多,在平原曠野上同他作戰還難保不敗,如今他佔據地勢依山結寨,需慢慢找出他們漏洞制他。突然派出吳班駐紮平地,肯定有詐。」眾將不信陸遜說:「且觀之。」劉備帶頭八千精兵埋伏在山谷,趴伏隱蔽吃盡苦頭,見吳兵不上鉤,才從山谷中出來,諸將對陸遜才有些心服。

陸遜按兵不戰,情況反映到孫權那裡,陸遜向孫權上疏說: 「臣初嫌之水陸俱進,今反捨船就步,處處結營。察其佈置,必無他變。伏願至尊高枕不以為完也。」(《資治通鑒·卷六十九·魏紀一》)陸遜是很謹慎的,先以堅守,立足於不敗,然後再尋找間隙、施行必勝之計。』孫權的本族將領孫桓帶著自己本部人馬出擊,在夷道(湖北省宜都西北)被圍,向陸遜求救、陸遜仍然不肯出兵。眾將說孫桓是王族,被圍受困奈何不救?陸遜說:「孫將軍素得眾心,夷道城堅糧足,無可憂慮。待擊敗劉備,其圍自解。」

陸遜一直同劉備相持了七八個月,見蜀兵日益鬆懈,才召集諸將商議進攻。諸將說:「攻破劉備應在當初,如今各處要害皆已被其固守,已成難攻之勢,擊之必定無利。」陸遜說:「其軍始集思慮精專,不可以干犯。今曠日持久,兵疲意沮計不復生,擒此寇虜正在今日。」

於是派兵猛攻蜀軍的一座營盤,損折了很多人馬,失利而還。諸將都埋怨道:「這是讓兵士白白去送死!」陸遜這時已有了攻破蜀軍的計謀,第一次佯攻不過是試探蜀兵的戰鬥能力,明知必敗而攻之,是讓劉備和蜀兵產生輕敵思想。

第二天他下令軍士每人各持茅草紮成的火炬一支,預備引火之物,接近敵營即將營柵及鹿砦點燃。此時正值旱季,塵陽似火,柵砦沾火即著,蜀營頓時烈焰騰騰。一處得手,吳軍全部出動,蜀營各寨連番起火。劉備扎的又是連營,為求堅固和有險可守都在山林險要之處,前營失火後營也勢必接連被燒,山林同時起火。所以這一場大火不僅燒燬了七百里連營,森林被焚燬的面積更足以造成一場曠古浩劫。

劉備部下的將士死傷殆盡,屍骸塞江而下,僅帶得少數隨從逃回白帝城(今四川省奉節縣東),從此無顏回成都,愧悔交加,兩年後病死於此。

共2頁 上一頁 1 2 下一頁
三國趣話
三國蜀漢
三國曹魏
三國東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