嗨又和大家見面了,今天三國網小編帶來了一篇關於霍弋的文章,希望你們喜歡。
熟悉三國歷史的朋友想必都知道,在蜀漢兩大靈魂人物劉備和諸葛亮去世後,本就貌合神離的蜀國徹底淪為一盤散沙。後主劉禪在脫離相父管制後,很快沉迷於享受當中,朝政幾乎全被宦官黃皓所把持,以姜維為首的丞相派堅持北伐,而被壓制已久的本土派(李嚴、費禕為首)也伺機反撲,根本做不到類似明朝那種「主昏於上,臣清於下」的局面。炎興元年(公元263年),司馬昭率大軍趁虛而入。
遺憾的是,蜀國各派系並沒有預見到這一次是亡國之災。直到鄧艾率奇兵深入腹地,兵臨益州城下,後主劉禪大驚失色,這才匆忙組織守軍。然而在聽取親信黃皓和譙周的勸說後,覺得蜀漢已無翻盤的可能性,想著不如保全城中百姓,劉禪便主動縛綁出城投降。軟弱的少主不戰而降,建國四十餘年的蜀漢至此終於迎來覆滅結局。殊不知,此時蜀漢南中都督霍弋尚有精兵萬餘,右將軍閻宇也帶領永安兩萬餘精銳奔赴成都,姜維更是帶領四萬兵馬從劍門關趕赴成都,鄧艾其實是三面受敵,蜀漢的形勢並沒有想像中的那麼糟糕。
說起來,魏國方面也未曾想到能夠一戰滅蜀,要知道魏將鍾會此時還被姜維阻擋於劍門關之外,不曾想鄧艾卻來了一回「擒賊先擒王」。關於蜀漢的衰亡,後人大都認為是人才匱乏所導致的,在關羽、張飛、黃忠、趙雲等第一代將領去世後,蜀漢中生代及新生代將領缺失,出現了青黃不接的尷尬局面。實際上這種觀點不完全正確,蜀漢此時並非只有姜維一人上得了檯面,其實還有一員大將能夠力挽狂瀾甚至是扶大廈於將傾。
此人便是上文所提到的南中都督霍弋。霍弋乃是將門之後,其父霍峻為荊州猛將,曾率八百人堅守城池整整一年,並讓數次來犯的劉璋無功而返。可惜天妒英才,霍峻英年早逝後,劉備為表敬重哀悼,親自為其服喪,並且下令將其子霍弋接入宮中,與劉禪接受相同的教育。從這一點來說,後主與這位發小可謂是情同手足。
常言道「虎父無犬子」,霍弋為將後曾率領精兵,僅用一天就平定了南中永昌叛亂,在蜀漢軍中樹立起了自己的威望。在隨丞相諸葛亮北伐的過程中,霍弋擔任丞相府記室,得以跟在諸葛亮身邊學習。事實上,諸葛亮對這位先帝悉心培養的「軍二代」傾囊相授,將一身絕學都毫無保留地傳授給霍弋,其資質甚至比姜維還略勝一籌。不過在欽定姜維繼承日後的北伐大業後,霍弋被派回到朝廷,負責鎮守後方,讓身處戰爭前線的姜維不至於後院失火還渾然不知。
然而劉禪卻一反常態地違背丞相的建議,故意將霍弋排除出了權利中心,讓其鎮守南中諸郡。即便是益州危機時,劉禪也不肯讓這位發小發兵救援,而是讓其死守待命。霍弋在得知劉禪投降且得到司馬氏善待後,這才不得不投降於晉,依然是南中都督,還曾率軍平定交阯、日南、九真三郡,獲封列侯。因霍弋鎮守南中之功,霍氏家族得以世代在南中為官。從這一點來看,霍弋的能力是毋庸置疑的,假如劉禪能夠堅定反抗之心,一面讓姜維死守劍閣,一面讓霍弋火速救援,那麼必定能在益州城下將鄧艾一舉擊潰,蜀漢也就能轉危為安。遺憾的是,阿斗終究還是扶不起的,最後只能帶著整個蜀漢陪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