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羽,字雲長,東漢末年著名將領。下面就一起來看看三國網小編帶來的文章。
三國最終形成鼎立局面,離不開赤壁之戰的成果。最重要的就是荊州,成就劉備蜀漢政權的基點。以此為基地,攻取益州、漢中成就蜀漢霸業。如果沒有荊州的助力,天下可能就是二分格局,與劉備沒有什麼關係。
可見荊州的重要性,為鞏固這一根基,讓自己最信任的二哥關羽,坐鎮荊州,制霸魏吳兩國。只不過後來的局面失控,不僅地盤沒有守住,關羽也因此而死。連帶著蜀漢也因此元氣大傷,難以逆轉自身的劣勢。關羽臨死之前留下兩個心腹之臣,經此一戰後,經歷後續的戰爭過程,看清蜀漢兩位君主的作為,也算是為蜀漢盡忠,全關羽忠義。
一、關羽戰敗為何難以回天
荊州之戰的前後,雖然關羽因為東吳的背叛與偷襲,最終敗北。但也不是沒有翻盤的機會,其中有兩次機會可以挽回敗局,甚至徹底鞏固荊州地區的穩定局面。當時曹魏與孫吳雙方暗地裡達成協議,共同對抗關羽的荊州軍。可見當時關羽的實力之強,讓雙方都感到巨大的威脅。
事情的核心還是因為劉備稱制,自立漢中王開始,為鞏固自身的根基。劉備採納諸葛亮的計策,攻取襄樊重鎮,威脅曹魏的許都。關羽就圍繞這一核心點與曹魏進行爭奪。前期戰果輝煌,不僅打敗守軍曹仁,還殲滅於禁的援軍。但在關鍵時刻,東吳背後突襲,使得腹背受敵。加之徐晃又前來迎擊關羽,前後夾擊導致關羽大敗。
這時的關羽還是有機會反擊的,只是自己留守的荊州守將靡芳與博士仁,卻是切斷自己的退路,讓自己無奈敗走麥城,錯失一次機會。又命自己的嫡系心腹廖化突出重圍面見劉封,進行求援。只是劉封見死不救,又錯失二次機會。這次轉機的失敗,讓他徹底無力回天,兵敗被殺。非戰之罪,而是敗於自己人之手,否則還是有機會的。
二、馬良見證關羽敗亡之因
關羽一生只收兩個心腹,在其死後,這兩人都還存活。其中一人就是馬良,其是馬謖之弟,能力毋庸置疑。早在進行襄樊之戰時,就建議關羽,靡芳與博士仁兩人難以鎮守荊州安穩,只是關羽沒有聽進去。後來的結果,見證馬良的正確性,只是為時已晚。這兩人不僅沒守住荊州,還斷了關羽的命。
荊州之敗後,他回到蜀漢根據地工作,親眼見證蜀漢的權力交接與政權易主。沒有趕上夷陵之戰,卻在後方觀看蜀漢的興衰之路。尤其是後主劉禪的荒唐行為,把前人所奮鬥的成果揮霍一空。先主劉備打下的基業被毀掉。
丞相諸葛亮北伐續命的苦心經營,也因為病死五丈原而被後主廢掉,並繼續揮霍前兩位執政者的心血。不但沒有守成,還把家底敗光。朝政重用佞臣與小人,國勢傾頹。軍事上不修武備,排擠諸葛亮的繼任者姜維。最終被曹魏偷襲,也不抵抗,輕易投降。
馬良是被後主劉禪活活氣死,在被遷移曹魏的都城途中。可以說他見證了蜀漢的輝煌,也見證蜀漢後期的敗壞,對於劉禪這個後主,也是看得很透徹。蜀漢亡於自身,而不是外敵。劉禪的自我放棄,放飛自我的行為,為蜀漢帶來滅頂之災。
三、廖化見證蜀漢興亡史
關羽另一個心腹就是廖化,他是親眼見證關羽的敗亡前後。也是第一個打先鋒,更是第一個去劉封處求援被拒。無力回天後,只能迫於形勢詐降東吳。但其並沒有放棄為關羽復仇的決心。之後形勢穩定,就詐死舉家遷移蜀漢。
繼續為蜀漢效力,親自參與夷陵之戰。擔當開路先鋒,打得孫吳政權損失慘重,不得不開始求和,與蜀漢重新交好。雙方維持原狀,再次結盟對抗曹操。只是這時巨大的勝利讓劉備,產生了自大好勝的盲目樂觀心理。
拒不接受東吳的誠意,最後孫權派陸遜統軍決戰。這一決策讓劉備更是瞧不起東吳的將領,認為東吳無大將,難以抵擋自己的百戰精銳。安營紮寨也不注意安全問題,最終被陸遜抓住弱點,一把大火,火燒連營,慘敗而歸。
蜀漢好不容易攢下的底蘊,也被敗壞得一塌糊塗,病死白帝城。在這期間廖化多次建議,注意東吳的將領,只是並沒有受到劉備重視。他犯了和曹操一樣的錯誤,最終都被火攻而大敗。通過這次事件,也讓廖化看清劉備這個人。在其低微無力時,能夠聽得正確的意見。一旦得勢,就難以用正確的態度明辨是非。
結語:關羽的失敗與其說是自身的失敗,還不如說是劉備的問題。其自身過度看高關羽的實力,沒有及時作出調整。還犯了戰略輕敵的兵家大忌。沒有給予荊州太大的關注度,造成最後的慘敗收場。關羽兩位心腹,馬良與廖化替關羽看清其死因,又繼續堅守蜀漢政權,直到最後一刻,不負關羽的忠義之名,二爺死得不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