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當中的那3個愛哭鬼,最後的結局是怎樣的?下面三國網小編為大家詳細介紹一下相關內容。
都說男兒有淚不輕彈,但在時逢亂世群雄爭霸的時期,適當流淚也能算的上是一種策略。流血不流淚,這一猛士言談相信大家都有所耳聞。但在亂世中,能保住性命才是第一位,可以通過眼淚來解決的問題,幹嘛要付出慘痛的代價流血呢?
尤其對於英雄來說,眼淚比熱血要更加珍貴,也更令人心酸,可以肯定的一點是,眼淚一定要留給懂你的人,否則結局必定淒慘無比。三國當中就有這麼三個愛哭鬼,他們的結局不相同,其中有何故事,且聽筆者細細道來。
一、蔡邕
蔡邕作為一名皇家顧問,雖然沒有具體的權力和職責,但是其責任心還是非常強的。在三國演義的第一回當中他就出場了,彼時他正通過上書彈劾閹人干涉朝政,結果奏書還沒成上去就被人發現了,十常侍找了一個借口誣陷有罪貶到田間。
第一回蔡邕的戲份就這樣結束了,第三回中,蔡邕又出場了,這一次他是來勸說董卓的,作為一代名士,董卓自然是聽從了他的勸告。在第三次他出場時,董卓已然通過扶持漢獻帝劉協登基掌握朝政大權,董卓旁邊的謀士參謀李儒提醒董卓,要注重社會精神文明建設,尤其是民間的議論。比如啟用一些已經被貶贊田間的名流以此來收穫人望。
蔡邕再一次閃亮登場,其實一開始蔡邕是不願意的,畢竟誰還沒點臭脾氣不是?潔身自好是那個年代文人的通病,於是乎,一開始蔡邕是拒絕的,董太師的熱臉貼了冷屁股,那還了得?
董卓可不是什麼文明人,也沒想過用三顧茅廬那一套,直接說道:你要是不來,全家殺光。蔡邕害怕了,沒辦法,只得赴任。董卓倒也大氣,沒有太過計較前嫌,直接熱情招待,一個月內就給蔡邕升了三次官,原本滿廂不情願的蔡邕頓時感動感動的五體投地。
在這之後,董卓因為中了王允的美人計,被呂布給弄死了,屍體扔在大街上,連收屍的人都沒有。雖然當初董卓做的確實有點過,但是看笑話的人還是不少的,卻唯有蔡邕前去哀悼,那哭的是一個慘啊,然而這不是駁了王允的面子嗎?
蔡邕說道:我雖然不才,但也知大義,因為董卓對我有知遇之恩,我才去悼念他啊,好一副大義的做派,這卻讓王允很不爽,本來王允就不是什麼好人,故而蔡邕被王允隨便找了個罪名下到獄中縊死了。
二、王修
演義第三十三回,曹洪斬殺掉袁譚,這袁譚雖然沒有什麼謀略,但手底下也是聚集了一批忠義之士,其中就有王修,曹操在佔領南皮之後,將袁譚的頭顱掛在城北門外,並且下令道:如果有人敢哭,殺無赦。一時之間,城北門外風聲鶴唳,沒有誰敢去哀悼,除了王修。
一身喪服的王修出現在了曹操的眼前,彼時王修任青州別駕,這個官職相當於現代的副市長,還是蠻大的,王修曾為袁譚出過很多主意,就比如曾經勸說袁譚與兄弟袁尚和好,共同抵禦曹操,奈何昏庸之輩袁譚就是聽不進去,還把王修給趕了出去。
很快,曹操打了進來,袁譚身死,儘管袁潭算不得一名合格的主公,但王修卻並不記恨主公,只念著主公對他的知遇之恩,故而不迴避曹操的埋伏在門前的刀斧手,前來悼念。聽著王修情真意切的哭聲,曹操一時之間浮想聯翩。
他想起了曾經背主之賊許攸在舊主袁氏潰敗時興奮的大叫:丞相欲待天雷擊殺二袁呼?又想到了曾經賣主求榮的法正。這人跟人的差別是真的大呀!曹操並沒有像想像中的那樣處死王修,而是歎息道:河北的義士忠臣真多啊,可惜袁紹無識人之明,無用人之量啊,若是袁紹能重用那些賢才,我哪裡是袁紹的對手?
曹孟德將王修奉為座上賓,又封他為司金中郎將,雖然官職不大,但好歹也能混口飯吃,尤其是戰爭年代,因為司金中郎將掌管著軍中的冶鐵機構還有製造兵器,故而顯得尤為重要。王修這一哭,可謂是為自己哭來了錦繡前程啊。
三、劉備
提起此人,想必大家對他的眼淚並不陌生,太多了有木有?縱觀整部三國演義,從第一回到最後八十五回謝幕,劉備共計哭了三十多次,但值得注意的是,劉備的行為使得他人感動流淚的次數也不下於二十次。
人非草木,孰能無情,哭是人在激動,悲傷,痛苦,失意時抒發情感的一種方式,而劉備作為三國鼎立中雄踞一方的霸主,一個堂堂男兒按理說他應該流血不流淚的。各位看官想必對於劉備哭的原因和意義,一般來說都會有兩種看法,第一種看法是,劉備哭是為了突出劉備仁慈,機智,義氣的品格,而另一種就覺得劉備哭是一種政治手段,體現了他虛偽,假仁假義的一面。基本上是一個是粉,一個是黑。
但以筆者來看,也從某種意義上反映了劉備本身矛盾性的性格結構,也有一種含蓄的影射性的感覺,預示著劉備的霸業必定會失敗,當然這純屬個人看法。
最後,沒有什麼男兒有淚不輕彈,該流淚時就算你想忍也忍不住,還是那句話,人非草木,孰能無情。眼淚是可以流的,但問題是你的眼淚,是否留給了懂你的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