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誌和三國演義有什麼區別 哪一個更接近歷史呢

站內查詢

請輸入關鍵詞:

三國趣話

三國誌和三國演義有什麼區別 哪一個更接近歷史呢

還不知道:三國誌和三國演義有什麼區別的讀者,下面三國網小編就為大家帶來詳細介紹,接著往下看吧~

《三國誌》和《三國演義》哪一個更接近真實歷史?毫無疑問,《三國誌》作為正史,當然更接近真實歷史;而《三國演義》作為歷史小說,具有小說的濃郁特點,是對歷史事件、歷史人物的虛構、演繹,與真實歷史自然有較大出入。

從《三國演義》的成書過程、二者的書名以及二者的寫作特點三個方面可以得出這個結論:《三國誌》更接近真實歷史。

三國誌

一、從《三國演義》的成書過程來看,《三國誌》更接近真實歷史,而《三國演義》是在《三國誌》基礎上的虛構和演繹。

我們現在所讀的《三國演義》是毛宗崗和父親毛綸根據羅貫中的《三國誌通俗演義》修改、編撰而成,而羅貫中的《三國誌通俗演義》又是根據西晉陳壽所著的《三國誌》改變、發展而來。

《三國演義》一書的形成經歷了三個標誌性階段,分別產生三本標誌性著作。

第一個階段是西晉陳壽所著的《三國誌》,這是三國故事的最早源頭,但這是紀傳體的史書,記事簡略,粗陳梗概。

陳壽

第二個階段是羅貫中所著的《三國誌通俗演義》,此書將《三國誌》這部史書發展、演變為歷史小說。從這一階段可以看出,陳壽所著的《三國誌》經歷了三次較重要的發展與修訂,一部正史慢慢衍生出相關歷史小說。

第一次是南朝宋人裴松之為《三國誌》作注,增加了許多奇聞軼事,傳奇色彩與可讀性都大大增強,脫胎於正史的歷史小說初具雛形。

三國演義

第二次是元英宗至治年間(1321—1323)出現新安虞氏所刊的《全相三國誌平話》,該書是民間傳說中三國故事的寫定本,約八萬字。從內容和結構看,已粗具《三國演義》的規模,但整體描寫粗枝大葉,文詞鄙陋不通,故事情節離奇,多不符合正史記載,人名地名也多謬誤,似乎還是未經文人潤色的民間藝人作品。很顯然,經過加工和改造,已經具有濃厚的歷史小說特點。

羅貫中

第三次是元末明初,羅貫中在陳壽《三國誌》和裴松之注的基礎上,吸收民間傳說和話本、戲曲故事,寫成《三國誌通俗演義》。流傳下來的以嘉靖本《三國誌通俗演義》最為完備。至此,脫胎於正史的歷史小說已經定型。

劉備關羽張飛

第三個階段是清康熙年間,毛綸、毛宗崗父子對嘉靖本《三國誌通俗演義》作了重大修改,在情節上變動很大,不僅有增刪,還整頓回目、修正文辭、改換詩文。全書定為120回本,它取代了舊版本,廣為流行。經過這麼多個環節和過程,《三國演義》這部脫胎於正史的歷史小說正式出爐。

諸葛亮

二、從二者的書名來看,《三國誌》更接近真實歷史,而《三國演義》是虛構和演繹。

從《三國誌》的書名來看,「三國誌」的意思是「真實反映、再現三國的歷史」,作者把此書定性為正史,自然在寫作過程中會始終堅持「真實反映、再現三國的歷史」這一基本原則。它更重大的意義是為後世提供真實的歷史,具有重大的歷史意義,而不是文學意義。相比較而言,《三國演義》,顧名思義,就是對三國時期歷史人物和歷史事件的演義,也就是寫作此書更多的是虛構和演繹,主題可以是三國這段時期的歷史,但裡面的具體事件、人物等等都可以由作者進行充分的虛構、加工、改造和演繹,它不需要嚴格遵守真實的歷史,它更重大的意義是一種文學性,而不是歷史意義。

三國人物

三、從寫作特點上來看,《三國誌》更接近真實歷史,而《三國演義》是虛構和演繹。

《三國演義》完全就是歷史小說的寫法,作者在尊重歷史原貌的基礎上,對一些人物及情節進行適當的虛構、補充,使歷史小說比正史更具有趣味性和可讀性。同時,在表現技巧、文字修飾方面花了大量心血,以便於一般大眾閱讀,這些都是歷史小說的明顯特點。也就意味著不能把《三國演義》等同於正史,它本質上就是「歷史小說」。而《三國誌》作者陳壽寫作的特點是敘事簡略、記事翔實;在材料的取捨上也十分嚴謹慎重,這種治史態度為歷代史學家所推崇。史學界把《史記》《漢書》《後漢書》《三國誌》合稱前四史,視為紀傳體史學名著。這樣的著作當然更接近真實的歷史了。

綜上所述,《三國誌》是史學名著,被列為「前四史」之一,真實反映、再現三國時期的歷史,無疑更接近真實的歷史;而《三國演義》則是脫胎於《三國誌》的一部歷史小說,是對三國時期歷史人物、歷史事件的虛構、演繹,自然不能和真實歷史等同。

共2頁 上一頁 1 2 下一頁
三國趣話
三國蜀漢
三國曹魏
三國東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