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三國網小編給大家準備了:龐統的文章,感興趣的小夥伴們快來看看吧!
歷史上的三國,與演義裡的三國,許多地方都大相逕庭。演義裡的三英戰呂布,千里走單騎,現實中是沒有的。現實中鞭打督郵的是劉備,演義裡卻成了張飛,現實中強壯兇猛的趙雲,演義裡成了殺人機器和奶油小生。而龐統和孫權也是如此。一般認為,龐統追隨劉備是天經地義,但這並不是歷史事實,歷史上的龐統,一開始就沒想過追隨劉備。同樣,似乎孫權大帝是位寬仁的雄主,但歷史上的他心胸狹隘到了極致,不少江東英豪都是被他活活罵死的。
龐統,這個被稱作鳳雛和南方第一名士的古怪青年,當時的名氣僅限於自己的家鄉——襄陽。建安十四年,劉備坐穩了荊州,龐統並沒有投靠劉備。周瑜病逝後,龐統卻借給周瑜弔喪的機會,向江東毛遂自薦。龐統用了短短數日,就將自己的智慧和天才展露無遺。他知道自己在江東沒有根基,所以先把自己推薦給江東名士,再借這些名士之口上達孫權。剛入江東,龐統並不認識這些名士,幾天後他離開時,江東四大家族中的兩家已經要趕著為他送行了,「龐統將西還,陸績,顧邵,全琮皆往送」,隨後,他們又將龐統舉薦給了孫權。
可惜這位吳大帝,一生都沒有認清自己不善識人用人的弱點。才高八斗如龐統者,得到的職位卻是「功曹」——一個小小的吏官。對此,龐統自然不能忍,他甚至沒有赴任,就一氣之下投靠劉備去了。龐統投靠劉備後,善於識人的劉備也沒有發現龐統的大才,只讓他去做耒陽縣縣令——比孫權給他的職位大點兒。龐統顯然也不能滿意,所以「在縣令任上,不治民生,遂免官」。最後出面的,是諸葛亮和魯肅——沒錯,連江東的魯肅都為龐統叫冤了。
吳將魯肅遣劉備書曰:「龐統非百里才也,使處治中、別駕之任,始當展其驥足耳。」諸葛亮亦言之於先主(劉備),劉備見龐統,大器之,以為治中從事。親待亞於諸葛亮。
龐統走上正軌後,就一發而不可收了。《三國誌》記載說「劉備以龐統和諸葛亮並為軍師中郎將,留諸葛亮鎮荊州,龐統隨入蜀」,這是直接把龐統拔高到與諸葛亮平等的地位了。
龐統隨劉備入蜀後,戰死於洛城,可龐統死前,已經為劉備奪取川蜀鋪平了道路,劉備能得川蜀,主要功勞還在龐統。建安十六年,在劉備和劉璋撕破臉前夕,劉備舉棋不定。此時,龐統為劉備獻上了奪取川蜀的「上中下」三個錦囊。龐統所獻上計,充滿權謀和王霸之氣:「現在將軍(劉備)要和劉璋在涪城會面,您可當場擒拿劉璋,如此便能不費一兵一卒拿下川蜀」。龐統這個過於大膽的計策被劉備否決了。隨後龐統又獻出中計,「如果您不想擒拿劉璋,就請扣下劉璋麾下主要統兵的將領,剝奪劉璋的硬實力」,龐統見劉備仍然猶豫,無奈給出下計:「退回荊州和益州邊界,再一點一點攻下川蜀」,劉備最後選擇了中計。
龐統死後,劉備始終秉持了龐統定下的戰略,即便之後請諸葛亮入川,也依照這一戰略執行。不過從龐統對劉備的建議看,他和諸葛亮的行事風格還是大有不同。總體來說,龐統更擅長用智力駕馭情感,而諸葛亮在這方面恐怕不如龐統。
「諸葛一生唯謹慎」七字,比較客觀地概括了諸葛亮的行事風格。諸葛亮是一位典型的法家人物,無論治國理政還是用兵打仗。治國方面,諸葛亮的「尚公平,示儀軌」,都是典型的法家思想;用兵方面,諸葛亮「事必躬親,殫精竭慮,有善者雖仇必賞,有不善者雖親必誅」,也體現了徹底的法家思想。而法家思想往往是和謹慎聯繫在一起的,這一方面,龐統就與諸葛亮不同。
龐統給劉備獻出的上計,就非常地「不法家」,非常的大膽和冒險。龐統這樣的計策,諸葛亮終其一生也不可能去想和嘗試。劉備死後,諸葛亮六次北伐,沒有一次採取冒險措施,全部都是穩紮穩打,步步推進,但沒有冒險精神,也往往不會收穫意外的成功,所以這方面,諸葛亮是不如龐統的。龐統為劉備拿下川蜀做出了決定性的貢獻,而川蜀又是蜀漢江山之後50年的基石,從這一角度說,蜀漢50年的江山,一般是諸葛亮打下的(聯吳抗曹,拿下荊州),一半是龐統打下的。可惜的是,龐統在洛城戰死了,否則當時天下局面,還尚未可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