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朝名存實亡,為何曹操一生未篡漢稱帝呢?

站內查詢

請輸入關鍵詞:

三國趣話

漢朝名存實亡,為何曹操一生未篡漢稱帝呢?

東漢末年,天下大亂,群雄逐鹿, 曹操在軍閥混戰中,勢力逐漸增強,並且控制了東漢朝廷,為曹魏的建立奠定了基礎。曹操受封魏公時,治所在東漢時期魏郡所在地的鄴,因此漢獻帝劉協封他為''魏公''、''魏王'',因此國號為''魏''。 延康元年(220年),曹丕逼迫漢獻帝劉協禪讓,正式取代漢王朝,建立曹魏,定都洛陽。

為何曹操一生未奪取漢朝江山自稱帝?

自董卓及其部屬李傕、郭汜之亂後,漢獻帝劉協不僅是名存實亡,而且已命懸一線,成為權臣手中的玩偶,幸經楊奉、董承趕來救駕,最後為曹操迎接入許昌,自此才得以安身。

曹操迎接漢獻帝劉協未必是忠君勤王,更多的是,他要最大限度地實現人生價值,以膺服天命為己任,迎接漢獻帝劉協安居許昌,就取得「挾天子以令諸侯,蓄士馬以討不聽」的特殊資格。從公元192年——208年的17年中,曹操陸續消滅韓遂、馬超、陶謙、呂布、袁術、袁紹、袁譚、袁尚、袁熙、劉琮等諸侯,平定了烏桓叛亂,使黃河流域亦即全國三分之二富庶地區得以統一,僅留下東南六郡的孫權,益州的劉璋,漢中張魯和四處流竄的劉備。

然而曹操並沒有篡漢,代漢自立。這不是曹操對漢室心存忠貞,而是形勢不允許取代。

東漢王朝雖在黃巾大起義後已名存實亡,但皇室情結是一種巨大的保守力量。漢獻帝劉協雖年幼無知,卻不是暴戾專橫、作惡多端,而且曹操一手培植提拔或者收服籠絡的將領,很難保證在東漢王朝和曹氏集團二選一時站在哪邊,所以曹操不輕舉妄動,不願因取代引起內亂,引起戰爭。

公元220年,孫權上書稱臣時,同時說天命勸曹操稱帝,曹操看罷來信後罵道:「是兒欲踞吾著爐火上耶!」這不僅是曹操對孫權捧殺的警惕,也是對代漢而立政治風險的評估。當時夏侯惇、陳群、桓階等認為,曹操南征北戰30多年,功勳卓著,羽翼豐滿,人心歸附,時機已經成熟了,應順從天理民心,黃袍加身,代漢自立。曹操知道自己的來日已經不多,寧可將阻力估計得高些大些,不能將阻力估計得小些低些,不願意身敗名裂,遺臭萬年。

曹操有兩次可以名正言順地代漢自立的機會。

第一次,公元200年,車騎將軍、獻帝妻舅董承懷揣衣帶詔,糾集長水校尉種輯,將軍王子服、吳子蘭,議郎吳碩以及劉備等人,準備發動宮廷政變殺害曹操。陰謀破敗後,如果加以徹底追究,漢獻帝劉協難辭其咎,乘機廢除不無不可。但是曹操並沒有追究到底,只是嚴懲了董承等人。

第二次,公元214年,漢獻帝劉協通過伏皇后指示父親伏完,陰謀再一次發動宮廷政變殺害曹操。曹操依舊只是將伏皇后的父女弟兄等人殺死。

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24年,南征北戰得來的整個北方,都是曹操打下的,同東漢王朝的江山社稷沒有瓜葛,即令如此,曹操不敢貿然的黃袍加身,說明由臣位蕩向君位的鞦韆擺動,是一個極其複雜漫長的過程,不可能一蹴而就。

共2頁 上一頁 1 2 下一頁
三國趣話
三國蜀漢
三國曹魏
三國東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