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葛亮只信自己、不信他人的用人心理,決定其不可能彙集集體智慧來形成科學決策,不可能充分調動群眾積極性來完成統一大業。
從隆中出仕到五丈原歸魂,諸葛隨時都以智慧超群自居,在重大問題上很難聽取他人的意見和建議,對軍國大事,事無具細,務必躬親,從不放心他人。
劉備死後,蜀國的大小權力都集中在他的掌握之中,從人才任用,軍隊調遣,到經濟建設,都離不開他的決策,從他《前出師表》中所列的一些人可以看出,蔣宛、費褘、向寵……等在蜀國中的歷史作用遠遠不如趙雲、魏延、李嚴、王平等。
為什麼作為重臣特意提出來,首先是因為這些人是蜀漢的忠臣,在治國上有一定的經驗,屬定國之臣;另一方面是因為這些人是諸葛亮路線的最大支持者,他們在諸葛亮出征時,可以保證其既定方針的貫徹落實,保證後方對前方的供應,從而保證北伐的勝利。
而趙雲等武將,都是具有獨立人格的人物,他們可以根據實際情況,發表自己的觀點,改變既定的做法,而這是諸葛亮最不放心的。
所以每次出征都將這些人帶在身邊,作為其政策措施的執行者,從而使這些人的個人建議永遠屬於建議,這一狹隘的用人思想,嚴重限制了群眾智慧的充分發揮,進而也就使統一大業成了諸葛亮的個人大業。
十數萬大軍在諸葛亮的親率下在祁山六進六出,成了費力不收效的耗國工程,後來姜維繼承諸葛亮的傳統,九次伐魏,都是無功而返,最後終因國力耗盡而亡國,這不能不說是諸葛亮用人方面所帶來的嚴重後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