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說曹操既是亂世之梟雄,也是漢室之能臣?

站內查詢

請輸入關鍵詞:

三國趣話

為什麼說曹操既是亂世之梟雄,也是漢室之能臣?

你真的瞭解曹操嗎?三國網小編給大家提供詳細的相關內容。

曹操東漢末年政治家、軍事家、文學家。字孟德,小名阿瞞,沛國譙(今安徽亳縣)人。『』漢相國參之後。『』《三國誌-魏書-武帝紀》(以下簡稱《史記》)。父嵩,為中常侍曹騰養子。『』少機警,有權術,而任俠放蕩,不治行業。年二十,舉孝廉為郎,除洛陽北部尉,遷頓丘令,征拜議郎『』《史記》。

黃巾起義爆發,任騎都尉,與皇甫嵩等,鎮壓黃巾軍,遷為濟南相。好為典軍校尉。中平六年(189),起兵討董卓。在鎮壓黃巾軍中,逐步擴充軍力,初平三年(192)旋佔據兗州(今山東金鄉東北),誘降青州黃巾軍之一部三十多萬,選其精銳編為『』青州兵『』。

建安元年(196),迎漢獻帝劉協都許(今河南許昌東),挾天子以令諸侯。興辦屯田,整訓部伍。

從建安二年到十六年(197~211)先後擊敗呂布、袁術、袁紹等豪強集團,征服烏桓貴族,統一北方。

赤壁之戰戰敗後,他注重用人唯才,抑制豪強 ,加強集權,使社會經濟得以恢復和發展。

建安二十一年(216),封曹操為魏王。

建安二十五年(220),曹操於洛陽逝世。

曹丕繼位後不久稱帝,追諡曹操為「武皇帝」,廟號「太祖」,史稱魏武帝。

曹操是亂世之梟雄,亦是漢室之能臣。

(1)曹操以一歸鄉校尉起兵時,天下大亂,群雄林立,諸侯割據,東漢其實只剩下最後一口氣。到他奉天子以令不臣時,漢獻帝劉協自長安東奔,大臣凍餒死於溝壑數人,洛陽已成殘垣斷壁之廢墟。漢獻帝劉協幾與一乞丐無異。

所以曹操要匡扶漢室是其知其不可而為之,簡直是憑空扶起一個漢室朝廷。

從建安二年到十六年(197~211)

曹操借漢室之威名,憑空打天下,平黃巾,掃群寇,挾天子,平李郭,滅呂布,破袁術,降張繡,破袁紹,定河北,撫關中,滅烏桓。起家時不過一郡之地,十幾年間,天下十三州,定其九州半,得了三分之二之江山。

(2)赤壁之戰戰敗後,他休息養生,注重用人唯才,知人善任,抑制豪強 ,加強集權,興屯田,修水利,抑兼併,推廣農業生產技術,改革賦稅制度 ,使社會經濟得以恢復和發展。

曹操是順應歷史潮流發展的大英雄。

羅貫中的《三國演義》把曹操黑成陰謀篡漢之漢賊,而劉備、孫權反而成為反漢賊之大英雄,殊不知劉備、孫權竟相迫不及待的稱帝了!

而已經是魏王的曹操面對稱帝的誘惑,已經是一步之遙,雖近在咫尺,但曹操卻沒有再跨進一步。

稱帝最大的挑戰就是自己的權利慾望,所以已位極人臣的曹操非常清楚,不能慕虛名而處實禍。

據《三國誌》載:219年,孫權上書曹操俯首稱臣,表示願尊奉曹操為帝。曹操當即識破了孫權的陰謀詭計,說:「是兒欲使吾居爐火上耶!」

曹操作為一個大政治家,其一生以匡扶天下為己任。正像他所說:吾起義兵,為天下除暴亂,僅此而已。不忘初心,豈能稱帝?實際上,不稱帝對他非常有好處,這也是曹操的高明之處,曹操清楚的認識到,只有高舉漢獻帝劉協這桿大棋,挾天子以令諸侯,憑曹魏的實力,誰也奈何不得。曹操被封為魏公、魏王之後,軍政、生殺大權在握,只是無皇帝之虛名而已!何況天下大勢,吳蜀只佔四洲之地,而曹魏佔九州之地,滿朝文武多是其心腹親信,一呼百應,篡權稱帝易如反掌,所以說他並不願意背負篡漢的罪名。

陳群等人曾勸曹操稱帝,曹操只回了一句饒有深意的話:「若天命在吾,吾其為周文王矣。」

曹操是一個梟雄,目光如炬,他非常清楚稱帝之舉,是大逆不道之事,在外有吳蜀之患,內有頑固士族勢力抵制,勢必成為千夫所指。作為一位十分有為的政治家,曹操是絕對不做這樣的蠢事的。210年,獻帝封給曹操10萬人口作 為魏國封國人口,曹操拒絕了,寫下一篇《讓縣自明本志令》,曹操說他曾經的志向是為國家討賊立功,期待封侯作征西將軍,然後死的時候,墓碑上題寫「漢故征西將軍曹侯之墓」,吾願足矣。明確地表明自己並無代漢之意。

曹操深知物極必反的道理,不想把事情做絕,而要留有餘地。所以他說:『』苟天命在吾,吾為周文王矣!『』至於兒子曹丕怎麼做,那是曹丕的事。

歷史大潮浩浩蕩蕩,順之則昌,逆之則亡,總要新桃換舊符,所以曹操把能否稱帝之題留給了兒子曹丕來解了。

《三國誌》載:(許劭)曰:子治世之能臣,亂世之奸雄。

魏武縱橫天下,胸懷若谷,鞭撻宇內,是登高望遠眼中只有滄海橫流之英雄豪傑!

共2頁 上一頁 1 2 下一頁
三國趣話
三國蜀漢
三國曹魏
三國東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