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葛亮是中國歷史上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後人對諸葛亮評價頗高,「鞠躬盡瘁、死而後已」成為無數仁人志士的座右銘。但三國裡有個人對諸葛亮多有說辭,下面三國網小編帶大家一起來瞭解一下。讀過三國的都知道,劉備手下的三大武將,只有趙雲對諸葛亮還算敬重,其餘的關羽和張飛則對他不太感冒,尤其是二爺,不僅不敬重,簡直就是看不起,而且是從骨子裡就對他看不起。孔明出山之前一直居住在隆中的那間破茅草屋裡,本來也就是個鄉野村夫,卻沒想到三顧才被請到,這讓他非常的不忿,他覺著自己大哥不再像以前那樣對自己特別青睞,而是對這個他一點也瞧不上的村夫非常賞識。
為什麼二爺對孔明的偏見這麼大呢?首先,作為一個剛出山的軍師來說,孔明並沒有接觸過真正的戰爭,在戰場上屬於菜鳥,而他當時就已經是將軍之身了,在他拎刀跨馬上陣殺敵的時候,孔明還在上學呢,這種既無實戰經驗,有沒有生活閱歷的年輕人,有什麼資格一上來就能夠與他們這些蜀國開國元勳平起平坐,也不相信一個窮鄉僻壤的農民,能夠對處理國家大事有多少的幫助。
他在劉備集團最讓人不放心,看不起諸葛亮,最後慘死!其次,孔明是一個一無所有的人,沒有後台,沒有老闆,再出山之前就是個普通的農民,甚至連父母都早早的去世了,他的哥哥跟他的思想也是南轅北轍,便撇下他一人去往江東做官。這些並非是憑空臆想,而是二爺親自看到的,聽到的,當時那個時代對出身非常看重,孔明在這點上可以說是先天不足。
另外,孔明出山並非是抱著一往無前的念頭,或者說看起來並非如此,他在離開之前還讓弟弟小心的看護著這片莊園,而且並沒有將他的結髮妻子帶在身邊。這一點更是讓二爺非常介懷,當時大家基本上都是抱著誓死的念頭追隨在劉備身邊,他這種作為非常打擊人們的氣勢,作為武將的二爺對此關注也在情理之中,這種懷有二心的做法讓其非常不恥。
再者相比於孔明,二爺非常敬重那些有真本事的對手,例如大名鼎鼎的呂布,雖然三人都沒能將其斬於馬下,任其在自己面前耍盡了威風,但是二爺還是與他惺惺相惜,不僅是他,還有將其視為座上賓的曹操,也是二爺非常敬佩的領袖。二爺甚至對於那些本事不如自己的對手也非常欣賞,例如張遼等人,相比於天天就知道擠兌周都督的孔明來說,他們倆之所以尿不到一個壺裡去,是天生性格上的差距。
還有就是作為軍師,孔明真正上戰場的機會並不多,從他出山還是,就一直在為蜀國描繪未來光明的政治前景,例如聯合吳國,抵抗曹軍,然後在再將荊州和益州佔領,積累一定的實力之後,再一舉拿下中原。這一番論述,在二爺眼裡無疑是紙上談兵,他也讀過幾天的書,尤其對《春秋》非常熟悉,受其思想影響,他對孔明空有謀略沒有實幹的做法非常不屑,很瞧不起他。不過雖然他對孔明很有意見,但是不同於翼德的耿直,他沒有將這些表達在言行上。
最後,雖然孔明的神機妙算給蜀國帶來了無數場勝利,二爺也領略到了他的指揮實力,可二爺還是瞧不上他,大概是因為自己的讀的書不多,又偏偏想裝成有學問的人,二爺對他往往都是表面上一套,背地裡一套,很是不聽話。不過這最終也給二爺帶來了滅頂之災,就因為他不服從孔明的指揮,不僅是放跑了他們的大敵曹操,還在襄樊一戰中兵敗麥城,至於下面的中計身死,雖然可悲可歎,卻也是他咎由自取。
二爺懷裡揣著本春秋,就敢以文人自居,可是論志向,他沒有劉備的遠大,心裡裝不下萬里江山,可是活的也沒有張飛明白,做不到無憂無慮,心裡總是存著很多亂起八糟的事情。說起來劉備用人是很有自己的章法的,他不會堅信一個人到底,就連自己的兩位結拜兄弟也不例外。而二爺雖然是心甘情願的輔佐他,但是有個要求就是事成之後軍功章上無論如何也要有自己的一部分,那是赫赫戰功的體現。可自從孔明加入之後,立馬開始了政治方面的大改革,從上到下重新系統的梳理了一遍,原本屬於他的獨立王國消失了,這怎麼能夠讓他開心的起來,不僅如此他還將其牽連到了孔明的身上。
說到底,他們二人之間的矛盾,還是典型的將軍和文臣的矛盾,二爺被人奉承慣了,始終拉不下架子,否則也就不至於死的那麼屈辱了,不過倘若如此的話,那他也就不是後世響噹噹的關二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