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漢末年,各地勢力紛紛湧現出現了三個英雄人物,分別是曹操、劉備、孫權,形成了魏、蜀、吳三國鼎立的局面。今天三國網小編帶來了一篇文章,希望你們喜歡。
公元221年年7月,劉備親率蜀漢大軍攻打東吳,當時劉備以將軍吳班、馮習與張南為先鋒,率領三萬人奪取峽口,並擊敗吳將李異、劉阿等人,佔據了秭歸,隨後,劉備讓鎮北將軍黃權駐紮長江北岸以防曹魏大軍南下,同時讓馬良到武陵爭取到了當地部落首領沙摩柯的士兵約兩萬人,在此之後,劉備率領了五萬大軍深入東吳境地,對孫權造成了巨大的威脅。當時孫權一邊向曹丕稱臣,一邊派出陸遜為大都督,帶兵五萬吳軍抵禦蜀軍,當時陸遜用以逸待勞的方式,成功地阻擋了蜀漢大軍的兵鋒,在此之後,陸遜找到機會,用一把大火燒掉了劉備的七百里連營,因此戰勝了蜀軍,但最終劉備在眾人的保護下逃回永安。
不得不說,劉備發動夷陵之戰似乎有些操之過急,而且他似乎沒有過多的分析東吳一方的對策和應對的手段,也似乎沒有準確的戰略目標,從而才會被陸遜驅逐出了吳境,還連累得蜀漢精銳近乎全軍覆沒,中青年將領死傷慘重,蜀漢人才一度斷層。根據劉備的說法,他發動夷陵之戰,是為了替關羽報仇,也有人認為,劉備這樣做,更多的或許是為了奪得荊州。那劉備發動夷陵之戰,真是為了關羽,還是為了荊州呢?
從地勢環境來看,在蜀漢與東吳簽訂了湘水之盟後,蜀漢佔據的荊州區域大約為荊襄地區的三分之一,但正是這塊區域,向劉備提供了往東邊發展的主動性,特別是戰略要地江陵,這裡既是控制三峽航線的必備出入口,又是荊州的腹地,只要蜀漢佔據著江陵,蜀漢就不用擔心一江之隔的東吳,甚至於孫權還要時刻提防著蜀漢的進攻,正因如此,無論是呂蒙還是陸遜都要出兵坐鎮陸口,以防止蜀軍從江陵出發,攻打東吳。正因如此,劉備在發動夷陵之戰時,他的第一目標就是攻克江陵,甚至於收服荊州南部四郡,並在此之後,通過強大的軍事壓力,使得江東不得不再次與蜀漢談判,讓蜀漢的利益最大化。
更何況在《隆中對》裡,諸葛亮為劉備佈置的戰略規劃正是橫跨荊州與益州,然後才能出兵北伐,因此荊州是蜀漢必須要爭奪的地盤。雖然東吳在短時間內不能吞併荊州,但荊州是必須要掌控在蜀漢手中,只有將荊州握在手中,劉備才能調集更多的資源,對曹魏形成夾擊的態勢。而當年關羽出兵圍攻襄樊兩城時的聲勢,其實也與劉備在漢中時取得的戰績遙相呼應,正因為兩者相互影響,才有了關羽後來威震華夏的聲勢,足見《隆中對》裡的北伐策略是沒有什麼問題的,正因如此,劉備東征,其實也是為了再度北伐做好準備。
最為關鍵的是,當時的劉備已經年過花甲了,對於漢朝時期的人而言,劉備已經到了隨時都可能去世的年齡,正因如此,劉備才在沒有想出萬全之策來攻打東吳時,只能借助登基的聲勢,為關羽報仇的情感來出兵,這是劉備此生最後一次機會,如果他再不率軍親征,只怕再過幾年,他很可能就沒有這樣的心氣和魄力了。正如昔日公孫瓚能佔據幽州,是因為他敢帶著數十騎兵向遊牧民族的千人隊伍發起進攻,袁紹能統一河北,是因為他敢帶著數百士兵正面攻擊有兩千騎兵的公孫瓚,但在此之後,無論是公孫瓚還是袁紹都暮氣沉沉,最後都因此滅亡。
筆者認為,劉備之所以會發動夷陵之戰,其實是因為吸取了袁紹和公孫瓚的教訓,不願像晚年的公孫瓚和袁紹一樣,暮氣沉沉,為了蜀漢的將來,他只能放手一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