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221年,劉備以替關羽報仇為理由,出兵攻打孫權。接下來三國網小編給大家帶來相關的文章
受《三國演義》的影響,很多人以為劉備攻打東吳是為了替關羽報仇,其實不然,關羽兵敗麥城是在建安二十五年(220年)初,而夷陵之戰的爆發則是在章武元年(221年)七月,如果真是兄弟情深要報仇,豈會等一年半之久。劉備發動夷陵之戰的主要目的,還是為了重奪荊州。
荊州戰略地位極為重要,魏蜀吳三方誰也不願撒手
三國三大戰役中,赤壁之戰、夷陵之戰實際上都是為了爭奪荊州歸屬權而爆發的,而魏蜀吳三方為了爭奪荊州,明爭暗鬥更是從未停止,由此可見荊州的重要性。關於荊州的重要性,下圖可以說是一目瞭然,淡紅色區域代表荊州,黑色箭頭代表曹魏南下可選的路線,紅色箭頭代表蜀漢東出的路線,淡藍色箭頭則代表了荊州對東吳腹地的威脅。
1、荊州是曹魏南下的橋頭堡。因為大別山的存在,再加上蜀地道路過於難行,歷來北方軍隊南下,無非三條路可供選擇(如下圖)。一是長江中游的荊襄地區,從南陽盆地至江漢平原;二是沿大別山北麓向東,經淮西地區攻佔合肥。三是從蘇北平原經「揚州-鎮江」一線渡江。因曹魏水軍的戰鬥力實在不敢恭維,因而長江中下游渡江作戰的路線基本可以忽略,或者說只能作為佯攻或輔助攻擊手段,主要起到牽制作用,如同後世蒙古南下滅南宋一樣,荊襄地區對曹操來說乃是必爭之地。這也是即使赤壁戰敗,曹操仍然要死死佔住荊州七郡之一南陽郡的原因所在。
2、荊州是蜀漢東出的唯一門戶。由於益州地處四川盆地,再加上蜀地道路難行,蜀漢想要向外拓展,只有兩條路可走,一條是經由漢中北上,另一條便是經由荊州南郡東出。因此,蜀漢想要獲得戰略主動權,就必須佔據荊州;反之,一旦荊州丟失,或者說南郡丟失,那麼蜀漢將被牢牢鎖死在四川盆地。同時,蜀漢本就是三國之中較為貧弱的一個,一旦丟失荊州,還會造成人口、經濟等方面的全面削弱,只會與其他兩國的差距越拉越大。
南郡丟失蜀漢將被牢牢鎖死在四川盆地
3、荊州是東吳西部的重要屏障。東吳地處長江以南,且重要城市幾乎全在長江沿線(如下圖),想要守住基業,長江天險可以說是唯一的屏障。曹魏水戰較弱,長江天險尚且可以阻攔,可一旦荊州落入他人之手,正如蒙古佔據荊襄之後順流而下進攻臨安一樣,敵人便可順江而下直接威脅東吳腹地。劉備相對弱小之時,東吳還可放心將荊州交給他,可在蜀漢擁有荊州、益州梁地之後,已經具備了對東吳形成毀滅打擊的能力,東吳自然不會再放心將荊州交給劉備。
正是由於荊州如此重要的戰略地位,使得自赤壁之戰以來,魏蜀吳三方圍繞荊州歸屬的問題,不斷展開血腥爭奪。而蜀漢和東吳的聯盟關係,也始終因為荊州的歸屬而存在著裂痕。
赤壁之戰後曹操戰略方向改變,東吳、蜀漢圍繞荊州不斷展開爭奪
建安十三年(208年),曹操平定北方之後,開始將戰略重心轉向南方,隨後爆發赤壁之戰。曹操雖然最終戰敗,但卻仍然佔據著南陽郡,眼看東吳、蜀漢因自己的原因結盟,曹操便故技重施,將戰略重心轉向西北,而正如曹操所願,東吳、蜀漢很快便因荊州而反目成仇。
赤壁之戰後,劉備以劉琮的名義佔據荊州四郡,成為了赤壁之戰的最大贏家。孫權出於自身的考慮,於是將南郡借給劉備(借荊州歷史上並不存在),將劉備推到了抵抗曹操的最前沿,為了拉攏劉備,孫權甚至將妹妹嫁給了他,而東吳則趁機出兵佔據交州。這段時期,應該也是東吳、蜀漢為數不多的蜜月期。
建安十六年(211年),從赤壁之戰陰影中恢復過來的曹操,開始將戰略重心轉向西北。建安二十年(215年)隨著曹操威脅的消失,劉備在穩定了荊州統治的情況下,開始進兵益州。而東吳在鞏固了交州之後,眼看劉備將要做大,開始與劉備爭奪荊州,為此在劉備出兵益州之際,孫權立刻從劉備身邊召回了妹妹,並派諸葛瑾向劉備討還南郡。東吳和蜀漢的結盟,開始因為荊州的歸屬而出現裂痕。
南郡作為連接益州和荊州的交通要道,劉備自然不會將南郡還給孫權。盛怒之下的孫權以呂蒙為將,連下長沙、桂陽、零陵三郡,劉備則起兵五萬赴公安,關羽屯兵三萬於益陽與魯肅對峙,大戰一觸即發。建安二十年(215年)三月,見劉備已經取得益州,為了避免再出現一個強敵,並進一步威脅益州地區,曹操率十萬大軍親征漢中張魯,並迫使張魯投降,曹操佔據漢中之地。劉備為了避免腹背受敵,只得與孫權議和,雙方平分荊州,史稱「湘水劃界」。
建安二十三年(218年),劉備率兵與曹操爭奪漢中,一番鏖戰之後,曹操被迫退出漢中。而就在曹操退兵之際,關羽趁機從荊州向襄樊一帶發動進攻,曹操大為震動,連忙趕回洛陽,親自指揮救援樊城。而孫權則瞅準時機,趁劉備剛剛結束關中爭奪,無力東顧的機會,從背後偷襲關羽,導致關羽敗走麥城,荊州落入東吳手中。
劉備之所以發動夷陵之戰,主要目的還是為了奪回荊州
正如前文所說,荊州落入東吳手中之後,劉備不僅被徹底鎖死在了四川盆地,而且地盤、人口、經濟均損失慘重,對於志在天下的他來說,這顯然是無法忍受的。為此,當從漢中之戰中恢復過來後,劉備立即發兵進攻東吳,意圖重新奪回荊州。
章武二年(222年)春,從關中之戰和丟失荊州中恢復過來的劉備,為了重奪荊州,率水路大軍進攻東吳。結果被陸遜在夷陵之戰中打敗,將軍馮習、張南、傅肜、程畿等戰死。曹丕估計也沒想到劉備敗的如此之快,他雖然樂於看到兩虎相爭,但卻不願意看到一虎吞併另外一虎,於是在劉備戰敗之後,曹丕便立即下令南征,諸軍兵並進,曹真、曹休等諸路大捷,擊敗孫盛,大破呂范,火燒諸葛瑾,幾乎攻下江陵。
正是由於來自曹丕的威脅,東吳雖然取得了夷陵之戰的勝利,但卻不得不向蜀漢議和,雙方最終恢復聯盟關係。
至此,荊州爭奪戰宣告結束,荊州最終還是落到了東吳手中。而丟失荊州的蜀漢則又成為了三國之中最弱小的那一個,為了避免國力差距被持續拉大,諸葛亮只能通過一次次北伐謀取發展空間,可惜始終無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