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動高平陵之變是司馬懿的無奈之舉,為什麼這麼說?

站內查詢

請輸入關鍵詞:

三國趣話

發動高平陵之變是司馬懿的無奈之舉,為什麼這麼說?

司馬懿被很多人認定為亂臣賊子,他發動高平陵之變將曹魏軍權、政權都收入手中,但實際上,這是他的無奈之舉,為什麼這麼說呢?下面三國網小編給大家帶來了相關內容,與大家一起分享。

''受遺二主,佐命三朝,既承忍死之托,曾無殉生之報。天子在外,內起甲兵,陵土未乾,遽相誅戮,貞臣之體,寧若此乎!''''輔佐之心,何前忠而後亂!''這是唐太宗李世民對司馬懿的一段評價,把對司馬懿的''謀朝篡位''之舉痛加批駁,把司馬懿定位為犯上作亂的亂臣賊子。

李世民的這段話,也代表了歷史上對司馬懿的主流評價。從表面上,司馬懿深受魏國幾代皇帝重用,如李世民所說,兩次充當托孤大臣,可見魏國皇帝對他的信任程度。但司馬懿卻恩將仇報,狼子野心,在公元249年發動''高平陵之變''篡奪曹魏大權,為子孫稱帝鋪平道路,所作所為,確實像一個標準的奸臣。

但細細品讀史書,會發現歷史真相並非如此簡單。司馬懿出生於公元179年,發動高平陵之變時已經年過70,以三國時代的平均壽命而言,他已經是十足的老壽星,今朝脫了鞋和襪,不知明日穿不穿。而且身居高位,官拜太尉,位極人臣,一生享盡榮華富貴。他若想要造反,為何不在年富力強之時動手,非要拖到行將就木的古稀之年?

實際上,司馬懿發起''高平陵之變'',實屬情非得己的無奈之舉,當時魏國的局勢已經危如累卵,他再不出手魏國就完了。換而言之,司馬懿發動''高平陵之變'',最初目標既不是皇帝也不是皇權,而是想剷除大將軍曹爽勢力。

曹爽,魏國皇室宗親,魏國前任大司馬、大將軍曹真之子。曹爽與魏明帝曹叡關係密切,經常出入宮廷,參與機密,是曹叡的心腹干將。魏明帝臨終時,少帝曹芳年幼,因此指定曹爽和司馬懿二人擔任托孤大臣,由二人全權處理國家大事。

一生精明的曹叡沒有想到的是,他這次看走了眼。他寄予厚望的這位曹爽大將軍,不僅才能平庸,而且心術不正,對權力充滿貪慾。他上台之後,立即開始大力提拔任用自己的心腹,排除打擊異己,意圖成為一手遮天大權獨攬的無冕之王。

魏明帝死後,魏國統治層的權力格局為''三足鼎立'',一方是魏明帝遺孀郭皇后,一方是太尉司馬懿,一方是大將軍曹爽,三方互相制衡。曹爽一方面大批提拔自己的兄弟曹曦、曹訓、夏侯玄,心腹何晏、鄧颺、李勝、丁謐等人佔據要職,把控要害部門,掌控京師禁軍和駐軍,軍隊武將任免權和朝中大臣任免權全部被他一人壟斷。

另一方面,曹爽對郭皇后和司馬懿百般削弱和打壓。曹叡死前,委任郭皇后的弟弟郭德郭建同為鎮護將軍,共同負責京師警衛,至此都被曹爽撤換。正始八年,曹爽為了防止郭皇后參與政事,又把郭皇后強制遷居到永寧宮軟禁起來。

同時,曹爽又玩弄權術,以少帝曹芳的名義把掌控兵權的太尉司馬懿明升暗降,封為太傅,藉機剝奪了司馬懿的兵權,使得司馬懿被架空,被迫賦閒在家處於半退隱狀態。一時間,曹爽勢力''專擅朝政,兄弟並掌禁兵,多樹親族,屢改制度'',大魏皇權已經旁落曹爽之手。

曹爽為了樹立自己的威望,還在時機極不成熟的條件下,盲目對蜀國和吳國用兵,結果在與吳國的相中之戰中遭遇慘敗,將士損失慘重,''所失萬計''。在對蜀國的北伐中,孤軍深入,遭到蜀軍的反擊,魏軍遭遇重創,大批將士民夫''死失略盡,羌、胡怨歎,而關右悉虛耗矣'',使得魏國軍事實力嚴重受損。

可以看出,曹爽是一個典型的有野心無能力的奸臣,如果聽憑曹爽任性胡為,不僅少帝會淪為傀儡,更可怕的是魏國幾代皇帝的基業只怕就要毀於一旦。司馬懿正是在這種情況下,才被迫出手,發起''高平陵之變''剷除了曹爽勢力,魏國這才得以轉危為安。但司馬懿沒有料到的是,他死後,兒子司馬師司馬昭上台,同樣成為了曹爽一樣的權臣。

共2頁 上一頁 1 2 下一頁
三國趣話
三國蜀漢
三國曹魏
三國東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