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葛亮六出祁山,為什麼每次都要繞遠路?

站內查詢

請輸入關鍵詞:

三國趣話

諸葛亮六出祁山,為什麼每次都要繞遠路?

諸葛亮北伐,一直有一個令人疑惑的問題,為啥總是繞遠路?

諸葛亮的基地在漢中,戰略目標是首先拿下關中,然後再進取中原。按常理來說,這就要向東北抄近道直接進攻關中平原。

漢中到長安,最近的路只有780里。諸葛亮第一次北伐時,選擇的卻是先到隴西天水郡一帶,再向東打長安,距離加起來近1500里,也就是說,足足遠了一倍。

下圖就是第一次北伐的路線圖。

這是為什麼呢?

第一條原因,秦嶺路太難走。

秦嶺把漢中和關中隔開,其中有三條山道,一是子午谷,一是斜谷,一是駱谷。

其中最好走的一條路是斜谷,路與河谷平行,但地勢北高南低,從北往南好走,但從南往北不好走。所以曹軍打漢中敢於從斜谷南下,諸葛亮最初北伐時,卻不敢直接走斜谷。因為幾條谷道有一個共同特點,山路崎嶇,不利於大部隊行進。

有多不好走?據記載,漢朝時南北通行,馱貨物的牛馬經常有累死的。這麼個走法,士兵們翻越了山路到了關中,個個累的筋疲力盡,哪還有力氣打仗?

魏延向諸葛亮建議從子午谷出奇兵突襲長安,結果被謹慎的諸葛亮斷然否定。為什麼?

一是長安有魏國重兵駐守,極難打下。孤注一擲地把重兵派過去,一旦短時間內解決不了戰鬥,魏軍主力咬住蜀軍,蜀軍退也來不及退,打又持續不了多久——後勤補給很難從秦嶺的南面運過來。

二是即便打下來,也難以堅守。原因還是後勤問題,從漢中運糧極其困難。在關中就地徵糧又無異於天方夜譚。關中的老百姓可不像《三國演義》描述的那樣,天天盼著諸葛丞相恢復漢室江山。一旦蜀軍殺進來,關中老百姓是敢於拿刀子和諸葛丞相拚命的。

諸葛亮是不會做賠本生意的。

所以,諸葛亮選擇了路相對比較平坦的隴西地區,這個方向,魏國的防守力量比較薄弱。所以蜀軍第一次北伐,剛一到隴西,就拿下南安、天水、安定三個郡,形成了堵門進攻關中的態勢。魏明帝曹睿幾乎嚇尿,趕緊調集大軍到長安救火。

但是,有的朋友可能讀史比較細心,諸葛亮六出祁山(其實只有五次,但為了照顧傳統說法,仍以六出祁山指代蜀漢北伐),其中最後一次,就是走的近路,從斜谷北上,直接打進關中腹地。

也就是說,諸葛亮並不全是繞遠路。

這就引出了第二個問題,諸葛亮前幾次北伐繞道祁山,真正的目的是什麼?

答案是:切割隴西。

東漢末年,隴西的少數民族勢力已經逐漸強大起來,羌、氐兩大族在隴西隴南的活動十分猖獗。曹操雖然擊敗了馬超,奪取了對涼州一帶的控制權,但始終沒有徹底的降服羌人和氐人。

以曹操之強,當年帶兵南下打漢中張魯,怕後路被氐人斷了,先揮師西進,狠狠打了一頓氐人,然後才敢繼續進攻漢中。直到曹丕、曹睿時代,魏國仍然沒有穩固地掌握隴西。

所以,諸葛亮北出祁山,真正目的有二,一是從祁山、隴山進攻關中,二是斬斷隴西與關中的聯繫。

第一個目的,是一千多年來我們比較熟知的,也是易於理解的。

第二個目的,才真正顯示出了諸葛亮的毒辣。

既然隴西是一鍋夾生飯,諸葛亮就索性讓它更夾生一些。蜀軍北出祁山,打的魏國無力顧及隴西,給羌、氐部族製造了起兵作亂的機會。

魏國也怕隴西失控,在諸葛亮一出祁山後,不斷增強隴西的防守力度,許多兵力被分派到隴西諸郡。可以說,魏軍在一定程度上被諸葛亮調動了,關中的兵力密度被攤薄了。這樣一來,進攻關中的難度無疑就下降了。

然而不幸的是,蜀、魏兩國國力畢竟差距大太,即使魏軍奔波在漫長的防守線上,仍然保有極其強大的野戰兵團,而且在諸葛亮不斷進攻的情況下,還有能力發起反擊。

所以,諸葛亮發動的最後一次北伐,一改前幾次繞遠道、切隴西的進攻路線,選擇了難度非常大的斜谷道進兵,不過是因為連年動兵,蜀國耗不過魏國了,才不得已縮短用兵時間,兵行險招。

手頭只有這麼點資本,不好辦啊。相比曹真、司馬懿的財大氣粗,謹小慎微的孔明真是可憐。

然而即使是這樣,諸葛亮仍然打的魏國「畏蜀如虎」,蜀軍進攻至渭河一線,在五丈原開始了屯田,只需要一年時間,諸葛亮就可能基本解決糧食問題。

只可惜,正如唐人羅隱的那首詩所云:

時來天地皆同力,運去英雄不自由。

孔明幾乎擊敗了所有敵人,卻最終敗在上天手裡。渭南屯田才過了幾個月,諸葛亮便積勞成疾,在五丈原去世了。他的屯田駐兵政策,也隨著生命的終結而中途夭折。蜀軍在看到北伐成功的一線曙光後,不得不扼腕而退。

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襟!

共2頁 上一頁 1 2 下一頁
三國趣話
三國蜀漢
三國曹魏
三國東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