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葛亮六次遠征北伐,他是如何解決糧草問題的?

站內查詢

請輸入關鍵詞:

三國趣話

諸葛亮六次遠征北伐,他是如何解決糧草問題的?

說實話,在諸葛亮六出祁山之中,最為困擾諸葛亮的就是糧草問題了。我們常說「蜀道之難,難於上青天」,諸葛亮要北伐,自然要走蜀道,那麼糧草便是大問題了。諸葛亮數次也因為糧草的問題而退回蜀地。那麼面對著糧草為問題,諸葛亮是如何解決的呢?下面請聽日航君為您分解。

一、走平坦之路,取運糧之便

當時從蜀地出發進行北伐,諸葛亮有四條可走的路,分別為陳倉道(故道)、褒斜道、子午谷、祁山道。諸葛亮一生主持了五次北伐,其中三次走了祁山道、一次走了陳倉道、一次走了褒斜道。我們可以發現在諸葛亮的北伐之中,走得最多的就是祁山道了。為什麼走的是祁山道呢?因為相對比之下祁山道坡度更緩運糧更方便。

我們將四條道路進行對比便可知道了。

首先是陳倉道,大家一定很熟悉「明修棧道,暗度陳倉」這個成語了,裡面劉邦去漢中,走的可能是子午道或者是褒斜道,但是殺回來的時候走的一定是陳倉道了。章邯作為秦人,為什麼沒有防備陳倉道呢?那就是因為陳倉道太過於崎嶇難走,因此章邯才忽視了,由此可見陳倉道非常難走,運輸壓力非常大。諸葛亮曾經走過一次陳倉道,但是因為守將郝昭與運輸壓力巨大,以失敗告終。因此我們可見走陳倉道的運輸壓力。

然後是褒斜道,諸葛亮曾經讓趙雲與鄧芝一同走過褒斜道去當疑兵,之後這路疑兵回來的時候,趙雲為了減輕追擊壓力「燒壞赤崖以北閣道緣谷百餘里」,因此褒斜道在很長的一段時間之內也難以通行。

子午谷的話,是四條道中最為難走的一條道。近可見曹真,遠可見明朝的闖王高迎祥,曾經都設想過走子午谷之路,最終都以失敗告終。可見走子午谷的話,運輸壓力將會是最大的。

諸葛亮一生用兵穩重,經過選擇之後,自然便選擇了最為容易走的祁山道了。走這種相對平坦的路,對於諸葛亮來說運輸壓力也會小很多。歷史地理專家韓茂莉曾經如此評價祁山道在運輸方面的便利之處:

「(祁山道)更重要的在於坡度較小,利於糧草輜重通行,此外祁山附近還可以就地屯田種植小麥,解決糧食需求。」

因此諸葛亮三次走祁山道,便求的是祁山道道路相對平坦,運輸壓力相對較少。

二、就地屯田,取食當地

雖然祁山道相對好走,但是運輸壓力也是很大的,因此諸葛亮在前期往往採取當地就食的方法。例如說在一出祁山的時候,諸葛亮發動了數萬大軍,但是並沒有糧草的困擾,除了準備充分之外,我想也離不開南安、天水、安定三郡的幫助。當時三郡投降蜀漢,歸順諸葛亮,自然在三郡之中囤聚的大量糧草也歸了諸葛亮,這便為諸葛亮解決糧草問題提供了重大幫助。

另外,諸葛亮還曾經直接在敵人的領地之上割麥子,用來補充自己的軍隊糧食。據記載:

「郭淮、費耀等征亮,亮破之,因大芟刈其麥。」

當時諸葛亮與司馬懿在上邽一帶對峙,然後大破郭淮、費耀手下的四千精兵,之後趁機割了敵方的麥子,然後用來補充自己的糧草。不過說實話,諸葛亮的這個做法不能長久,一次兩次還行,但是時間長了,如果曹魏採用了堅壁清野的戰略的話,諸葛亮的方法就行不通了,因此還是要有自己的糧食供應基地的。

由此諸葛亮便開始進行屯田工作,想要通過屯田來達到自給自足的目的。屯田的場所便是我們上文所說的祁山附近的地方,因為這個地方相對來說地勢比較平坦,是個屯田的好地方。在《諸葛亮傳》中記載:

「亮每患糧不繼,使己志不申,是以分兵屯田,為久駐之基。耕者雜於渭濱居民之間,而百姓安堵,軍無私焉。」

可見諸葛亮此時也意識到了自己軍隊在糧草上的運輸壓力,因此分兵屯田,想要將祁山一帶發展成為自己的糧食基地。諸葛亮的屯田工作做得非常好,百姓與士兵之間相處得很融洽。通過諸葛亮的屯田工作,諸葛亮與司馬懿對峙了百餘日。之後司馬懿看到了諸葛亮的成就,不由得讚歎諸葛亮是天下奇才。

由此可見,面對著糧草不足的問題,諸葛亮的應對措施是就地取食以及進行屯田工作,可以說這種做法也大大地減輕了蜀漢的糧草壓力。

三、科技力量,木牛流馬

古代運糧的運輸壓力是很大的,例如說要運兩石糧食去前線,基本上在路上一個來回,運糧的民工要吃一石糧食,之後一石糧食送往前線。如何運送更多的糧食到達前線呢?或者是讓民工少吃,或者是讓民工多運。這是一個不可能完成的事情。因為少吃意味著民工干的活就要少,這樣運的糧食就少;多運就意味著民工干的活多,這樣吃的就多。但是諸葛亮卻利用了科技解決了這個問題,那就是木牛流馬。在《諸葛亮集》中曾經這樣描繪木牛流馬的功效:

「載多而行少,宜可大用,不可小使。載一歲糧,日行二十里,而人不大勞。」

這也就是說明,木牛流馬完全達到了我們上面說的效果,也就是說讓人更加省力但是卻能運輸更多的糧食。其實個人認為木牛流馬是經歷過一種改良的過程的。

諸葛亮一開始發明的是木牛,然後應用於四出祁山之中,這一次效果並不是很少,因為這一次諸葛亮因為糧草將盡,不得不去掠奪曹魏的糧草,也就是我們上面所說的那一次,可見這個時候的木牛工藝還不是很成熟,逼迫著諸葛亮出去掠奪地方,這一次的結局是「糧盡退軍」。

之後在五出岐山中,諸葛亮使用了流馬進行運輸,而且走的是比較陡峭的褒斜道,之後在五丈原一帶與司馬懿對峙。那麼這一次應用了流馬之後情況有改善嗎?我認為短時間內是有改善的,但是在長達百餘日的對峙中,諸葛亮的糧草供應也越來越緊張,因此不得不進行屯田工作了。

木牛流馬的話,個人比較偏向於木牛流馬為獨輪車一樣的工具,然後製造成牛馬的樣子進行運輸。

因此綜上來看,木牛流馬的發明雖然在一定程度上減輕了蜀漢的運輸壓力,但是總的來說效果並不明顯。諸葛亮的軍隊一樣面臨著嚴峻的糧草形勢,因此不得不通過屯田與掠奪來補充自身軍資。可見木牛流馬並沒有我們想像中的那麼神奇,它僅僅是一個有些作用的工具,但是完全不能夠扭轉大局。

四、總結

因此綜上來看,在諸葛亮的北伐之中,通過走相對平坦的道路、掠奪敵方、屯田、製造工具等方式來解決自己的糧食不足的問題。但是在二出祁山和四出祁山中,諸葛亮都因為糧草不足的問題而敗退,可見雖然諸葛亮妙計頻出,但因為蜀漢特殊的地理環境導致了諸葛亮的方法基本上作用都不大,蜀漢始終無法從根子上解決掉運輸問題,這也為蜀漢的失敗埋下了伏筆。

共2頁 上一頁 1 2 下一頁
三國趣話
三國蜀漢
三國曹魏
三國東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