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群雄中,論起權謀之道和用兵之才,曹操當之無愧穩居一流水準。他在東漢末年亂世中起兵,逐漸由弱到強,擊敗袁紹、呂布、陶謙、劉表、張魯、馬超等眾多強敵,一統中原,獨霸長江以北地區,成為三國時期實力最為雄厚的武力集團。如果沒有司馬懿家族的篡逆之舉,按照曹魏發展勢頭,魏國也必將成為又一個大一統王朝。
曹操為人機變百出,狡黠多智,以至於被稱為「一代奸雄」。諸葛亮人稱「千古人龍」,也對曹操的才幹佩服得五體投地,自歎弗如,在《後出師表》中稱讚「曹操智計,殊絕於人,其用兵也,彷彿孫吳」,認為曹操的才能可以和孫子吳起相提並論。
不過人外有人天外有天,曹操雖然才幹卓越,但也並非天下無敵。俗話說「一物降一物」,曹操在征戰生涯中,也曾中過別人的計。在鄴城之戰中,一個名叫李孚的謀士參謀,一天之內兩次讓曹操中計,堪稱三國最機智謀士參謀,可惜少有人知。
曹操擊敗袁紹後,袁紹勢力並未被徹底消滅,他留下的袁家軍,被他的三個兒子袁尚、袁熙、袁譚所瓜分。三人雖是兄弟卻彼此不和,各自稱霸一方,繼續與曹操對抗。
建安九年(公元204年)正月,曹操帶領大軍渡過黃河進入河北,試圖殲滅三袁勢力。大敵當前,袁氏三兄弟依舊打得不可開交,袁尚帶領人馬離開老巢鄴城,前去攻打袁譚。曹操當機立斷,立即出兵直撲鄴城想一舉端掉袁尚的大後方。
鄴城守將名叫審配,審配原先是袁紹手下的主要謀士參謀之一,袁紹死後,他效力於袁尚麾下。審配為人剛烈耿直,對袁氏集團忠心耿耿,此前與曹操多次交手,雙方此次是冤家路窄,又遇到了一起。審配一方面派人向袁尚求救搬兵,一方面整頓吏治,修繕城池,嚴陣以待,決心與鄴城共存亡。
鄴城當時是北方重鎮,城高池深防禦堅固,審配又精於用兵,曹操指揮軍隊強攻幾次,傷亡慘重卻未能取得任何進展。曹操當即改變策略,改強攻硬打為長圍久困,因為鄴城中畢竟兵力、糧草都極為有限,只要切斷內外聯繫,鄴城守軍糧盡援絕,必將難以支撐。
曹操指揮士兵在鄴城周圍開挖四十里長的壕溝,灌入河水,曹軍圍繞鄴城紮下營寨,日夜巡邏,把鄴城包圍的如同鐵桶一般,真個是鳥飛不過水潑不進。眼看鄴城形勢危急,袁尚聞訊後,急忙帶領數萬人馬回援鄴城。
袁尚想讓審配與他同時出兵,裡外夾攻,但卻無人能夠衝破包圍圈進入城中。他手下謀士參謀李孚卻自告奮勇,願意當使者進城送信。在眾人半信半疑的眼光中,李孚只帶著三個隨從出發了。
李孚足智多謀,他穿著曹軍的官服,騎著一匹高頭大馬,隨身攜帶著繩索大棒,裝成曹魏的督察官,趾高氣揚來到曹魏大營外,一邊「巡視」一邊比比劃劃,大聲呵斥曹軍士兵。
李孚的氣勢果然鎮住了曹軍,根本沒人會想到這個「督查大員」會是敵方奸細,一個個俯首帖耳不敢造次。李孚來到城下曹軍最後一道防線前,故意暴跳如雷,把負責守衛的曹軍士兵捆起來一頓杖責,嚇得曹軍將士無一人敢吭聲。
李孚信馬由韁來到城下,大聲呼喊與城上人取得聯繫,在曹軍將士眾目睽睽之下進入城中。曹軍這才知道上了當,急忙報告曹操。曹操還不當一回事,說:「讓他進去容易出來難」。
李孚與城中守軍約定好進攻日期後,準備出城。因為城中缺糧,他讓守軍把城中婦孺老弱一千多人放出城來,自尋生路。曹操聞訊後,一看都是些老弱病殘的老百姓,就讓守軍放開一條路,讓這些百姓出了包圍圈。他做夢也料不到,李孚也換上百姓衣服混雜在其中,成功地混過包圍圈,順利出城。
雖然鄴城之戰以袁尚失敗告終,但李孚所表現出的大智大勇,足以堪稱三國最機智謀士參謀。袁尚覆滅後,曹操特意把李孚招來麾下,任命為司隸校尉,李孚活到70多歲平安善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