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時期,是一個充滿了智慧與謀略的時代。讀《三國演義》,最讓人關注的不會是「一呂二趙三典韋」的武將之爭,也不是雙方大軍的疆場鏖戰。據傳,在二戰時期,日本軍隊的《三國演義》的普及率極高,也是看中了其中含有的智慧。而看三國中的智慧,諸葛亮無疑成為了一個近乎於神的人物,特別是借東風、空城計和八陣圖,更是把孔明身上的玄奇和智慧提升到了極致。但是孔明也是有對手的,比如魏國的司馬懿和吳國的陸遜等等,但是也許是作者本意如此,這些人都成了突顯其智慧的綠葉。可是,在三國中,有這麼一些人,如果他們可以有機會和諸葛亮同台競技,鹿死誰手也許就成了未知。
第一位:郭嘉郭奉孝。曹操早期軍事智囊團的核心人物之一,具有超卓不凡的戰略眼光和入骨三分的察人目力。因為其大局觀出色,在對於作戰目標的選擇和作戰時期的把握上經常有精闢獨到的成功建議。在曹操徹底粉碎袁紹,呂布等幾個實力強大的軍閥,成就北方制霸的過程中謀功至偉。郭嘉達於世情,和曹操的相互欣賞也被傳為佳話。如果曹操真的聽郭嘉的話,那蜀國老大劉備不知道死了多少個來回了,諸葛亮這輩子也就可能成為真的臥龍了,一臥不起。因為劉備借趁袁術北投袁紹之機,主動向曹操請求前去截擊。這時,恰好郭嘉不在身邊,曹操就同意了劉備的請求。待郭嘉於程昱回來,得知此事後一起勸阻曹操:「放走劉備,會生變數了!」但當時劉備已走。赤壁兵敗後,曹操更是說錯了若是郭嘉在,安有此敗的話語,足見郭奉孝在智謀方面的過人之處。可惜他身體弱了點兒,只活到37歲。
第二位:陳宮陳公台。曹操謀刺董卓未遂,被到處畫圖捉拿。他逃到中牟縣,被縣令陳宮手下的人抓住。陳宮認為他是一條漢子,就棄官和他一塊逃走。哪知中途曹操多疑,錯殺掉好人呂伯奢一家,而且還發表了千古名言:「寧教我負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負我。」陳宮覺得此人乃「狼心之徒」,於是又棄曹而去。幾經周折,最後才選擇了呂布。
可惜陳宮沒有好好分析呂奉先這個領導的巨大缺陷:他有勇無謀,剛愎自用,並非將才;好色之徒,見利忘義,反覆無信,難成大事。所以,他雖然也佔過徐州、兗州,打敗過曹操、袁術,但都是曇花一現,最後因屢屢不聽陳宮的計謀而遭致徹底失敗,被曹操生擒活捉。
其實,當呂布屢次不聽陳宮的計謀、眼看敗局已定時,陳宮也想到離開這裡,但他怕別人笑話,說他不忠不義;另外又不忍心,還想盡力補天。這就是一種迂腐了。像呂布這樣的傢伙,早晚要垮台,你何必要陪他去倒霉呢?
「空負棟樑材」,陳宮選錯了單位,又不肯跳槽,滿腹經綸付之東流,令人歎息不已。曹操有留他之意,他寧死不吃回頭草,只是希望能善待他的老母和妻子。臨刑時,曹操和在場的人都流下了淚。
第三位:田豐田元皓。袁紹謀士參謀很多,腦子比較清醒的還要算田豐。料事如神。田豐博覽多識,權略多奇,曾在朝中任侍御史,因不滿宦官專權,棄官歸家。袁紹起兵討伐董卓,應其邀請,出任別駕,以圖匡救王室之志。後袁紹用田豐謀略,消滅公孫瓚,平定河北,虎據四州。田豐曾勸袁紹早日圖許,奉迎天子,佔據政治上的主動,袁紹不能從。建安四年,曹袁爭霸,田豐亦提出穩打穩扎的持久戰略,袁紹執意南征而不納,但在曹操東擊劉備時,卻以兒子生病為由,拒絕田豐的奇襲許都之計,錯失良機。官渡之戰,田豐再議據險固守,分兵抄掠的疲敵策略,乃至強諫,被袁紹以為沮眾,械繫牢獄。建安五年,袁紹官渡戰敗,因羞見田豐而將其殺害。
第四位:龐統龐士元。和諸葛亮齊名的鳳雛,但是不知道羅貫中為啥對這個人沒啥好印象,在小說裡龍套的出現了幾次,就掛在了落鳳坡。如果和諸葛亮齊名,這個人的本事絕對是排得上號的,三言兩語就讓曹操把船捆起來等著周瑜來點火,再有後來一個上午的時間把積壓許久的公事全部搞定,其工作能力和效率可見一斑,雖然也得到了劉備的重用,但是就是因為太重視了,把自己的「方人利器」的盧馬都借給了龐統,結果蜀國的龍鳳呈祥之勢不復。
第五位:徐庶徐元直。進曹營一言不發的始作俑者,如果沒有他,可能咱劉皇叔還得繼續流浪,找到臥龍那就是個夢想,還是永遠無法照進現實的那種。雖然人家謙虛,舉薦諸葛的時候,說自己不如人家萬一,但是這兄弟要是真的如自己所說那邊,那曹操還搶人幹嘛?攢人頭兒嗎?
當然,以上的名單還不包括諸如水鏡先生司馬徽,諸葛亮的丈人,南華老仙之類的世外高人,畢竟都是露了幾面,還是不想管太多閒事的牛人。不過就這幾位,如果真的和諸葛亮碰上了,隨便一個都夠諸葛亮喝一壺的,那諸葛亮是不是還能成為神話,真的不好說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