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馬謖之死真實原因:沒勇敢地面對錯誤?

站內查詢

請輸入關鍵詞:

三國趣話

揭秘馬謖之死真實原因:沒勇敢地面對錯誤?

在國劇《失空斬》這一選段中,講述的是失街亭、空城計、斬馬謖的情節。戲曲中馬謖因佈置不當而遭遇滑鐵盧,使得街亭據點被司馬懿突破,司馬懿突破街亭據點後,圍困諸葛亮在西城。諸葛亮使出空城計巧妙嚇退敵軍,在率領大軍返回漢中後,不顧眾人的反對,毅然決然的斬殺掉馬謖。但裡面疑點重重,有很多地方值得推敲。而史書記載了馬謖的三種結局,馬謖的結局到底是怎麼回事?

一、人物生平

馬謖,字幼常,荊州襄陽人,隨劉備入蜀後,歷任綿竹縣令、成都縣令、越嶲太守,因為「才器過人,好論軍計」,他受到諸葛亮的喜愛、器重。但劉備臨死前對諸葛亮說,馬謖其人言過其實,不可大用,還需要對他細細考察。諸葛亮聽聞劉備的遺言後,通宵達旦和馬謖討論軍國大計,由於馬謖分析問題見解獨到,諸葛亮便對他放下心來。在諸葛亮南征時,馬謖又獻上攻心計,為諸葛亮平定南中叛亂指明方向。

深夜按,劉備、諸葛亮對馬謖的不同看法源於兩人出身不同,劉備出身貧寒,為人沉默寡言,喜怒不形於色,和馬謖的不切實際誇誇其談大相逕庭,說白了劉備看人的角度是馬謖能不能辦事,而不是光說不做。而諸葛亮則不同,他出身士族,為人瀟灑健談,對馬謖的言論頗為看重,有惺惺相惜的感覺。換種說法馬謖提到的軍國大計能夠切中國家要害,這就是諸葛亮違背劉備意願重用馬謖的原因。

二、街亭戰敗

諸葛亮第一次出師北伐時,他身邊的左膀右臂分別是馬謖和楊儀,馬謖「好論軍計」,能夠為諸葛亮出謀劃策,而楊儀辦事利索,負責行陳規劃,所以馬謖是諸葛亮的智囊。諸葛亮不顧眾將的意見,斷然派馬謖前往街亭,讓王平作為副官,是想以馬謖的才智、王平的經驗來抵擋張郃大軍,從而把馬謖培養成獨當一面的統帥。但馬謖違背了諸葛亮的安排佈置,被張郃截斷水源,最終士卒潰敗,使北伐事業功敗垂成。

劉備在奪取益州後,將下一步的戰略目標放在了涼州。諸葛亮出師北伐就是為了實現這一目標,在逼降南安、天水和安定三郡後,涼州已經成了甕中之鱉。但此時魏主曹睿坐鎮長安,並派張郃率領五萬精兵先行抵抗諸葛亮,諸葛亮為了擴大戰果,達到完全佔領涼州的目的,就派馬謖阻擊張郃。所以說馬謖的目的是牽制敵軍,而不是殲滅敵軍。

深夜按,馬謖其人好論軍計,能夠把戰爭局勢、敵國心理拿捏得很到位,所以他揣測張郃一定會加速前來,並且急於和蜀軍開戰,從而把蜀軍驅逐出魏境。為了應對張郃的速戰,馬謖採取了固守險要、與敵軍對峙的方案。與敵軍對峙的戰略方針是沒有錯的,錯的是馬謖經驗不足。馬謖把大軍安置在南山,是想居高臨下來威脅敵人,從而達到牽制敵軍的目的,但他忽略了大軍的飲水問題,蜀軍在缺水的情況下很容易潰散,這是馬謖始料未及的。如果不把大軍安置在南山,把大軍安置在路口或者殘敗的城池,就要面臨張郃五萬大軍的壓力。以馬謖一萬兵力來抵抗魏國五萬大軍,勝負之數一般人很容易想到。這就是馬謖違背諸葛亮安排、舉措失宜的原因。總之,馬謖是想用最小的傷亡來換取全局勝利,而經驗不足給蜀軍帶來了存亡危機。試想,馬謖大軍食物飲水能夠支撐一個月,照樣在南山紮營,那張郃還會這麼容易擊潰蜀軍嗎?

三、馬謖結局

《三國誌》對馬謖的結局有三種說法。其一,《諸葛亮傳》記載諸葛亮回到漢中後「戮謖以謝眾」,這個結局被羅貫中引進到了《三國演義》中。其二,《馬良傳》提到馬謖「下獄物故」,物故就是死亡,意思是馬謖死在了獄中。其三,《向朗傳》則指出「謖逃亡」,也就是馬謖在戰敗後畏罪潛逃。部分學者將這三種說法聯繫了起來,即馬謖畏罪潛逃,後來被捕獲入獄,並被諸葛亮判處死刑,但沒有行刑就死在了獄中。

深夜按,諸葛亮對趙雲、高翔等將領沒有處死,為什麼非要處死馬謖?原因一,馬謖違背諸葛亮的安排,而其他將領按照諸葛亮的安排辦事;原因二,馬謖兵敗潛逃,造成了惡劣影響;原因三,諸葛亮沒有用魏延、吳壹來堅守街亭,馬謖又失敗,如果不殺掉馬謖,以後誰還聽從將令?至於馬謖逃亡,史書記載很少,其逃亡時間的不同,會使事情的嚴重程度不同。如果是戰敗後逃亡,就是說馬謖沒有回到諸葛亮處,那麼馬謖就是目無軍紀;如果是馬謖回到漢中後逃亡,這就屬於蜀國法律的管轄範圍,就要按照律法來進行懲戒。從馬謖造成的影響看來,馬謖應該是戰敗後逃亡,目無軍紀性質比較嚴重,會對軍隊的戰鬥力造成影響,這就是馬謖死亡的主要原因。

馬謖的事跡告訴我們,做錯事情不可怕,可怕的是對錯誤視而不見,從而以後還會犯更多的錯誤,所以說要勇敢地面對錯誤。

共2頁 上一頁 1 2 下一頁
三國趣話
三國蜀漢
三國曹魏
三國東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