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219年,關羽在高調打敗於禁之後不久,後方江陵等地失守,自己也在不久之後,被東吳俘獲。孫權因為從前和關羽聯姻被拒,所以心中暗恨,於是不但砍下了他的頭顱,還把他進獻給曹操。那麼,明明一開始很順利,不但圍困樊城,更打敗了於禁增援的軍團,這個時候甚至整個華夏都在看好關羽的將來,為何關羽的局軍團突然之間就敗了呢?其實這背後的道理很簡單,諸葛亮在很早之前,就在隆中對裡面說過了。
《三國誌》的諸葛亮傳裡面有這樣的記載:西和諸戎,南撫夷越,外結好孫權,內修政理;天下有變,命一上將將荊州之軍已向宛、洛,將軍身率益州之眾出於秦關……也就是說,諸葛亮在第一次和劉備面談的時候,就已經制定好了今後的軍事方針,外交與開戰時間都交代的很明白。可是關羽作為劉備的二弟,又被授予了「假節鉞」的權利,既沒有仔細研究當年軍師之言,更沒有在站前和劉備、諸葛亮等人仔細商討。此時的關羽儼然是另外的一個劉備,剛猛異常,但是卻少了大哥那種對軍師的信任和依賴。
在諸葛亮的話裡面,首先是對未來可以利用的地點做了一個總結,總體來說就是曹操和孫權在短時間內是不能打的,而荊州是可以謀奪的,益州是老天給劉備準備的。後來劉備的發展果然按照這個路線來的,先是佔了荊州四郡,又意外接到劉璋邀請,去了益州。而且他佔據益州之後沒多久,就把但年分裂出去的漢中給打回來了。從此劉備的勢力實現了「跨有荊、益」的戰略目標。
諸葛亮的話如此有預見性,那麼劉備三兄弟理應高度重視,可惜劉備雖然很聽他的話,卻只能顧得上照料益州,荊州只能托付給二弟。可是關羽這個人從前就傲,現在做了太守、將軍,還有假節鉞的優待,一下子變得更加倨傲。有人說他拒絕孫權聯姻,是怕破壞了他和大哥的關係,可是他對待糜芳等人的態度,又怎麼說呢?既任用這些官員,又不和他們維持良好的關係,關鍵是這樣的局面下,他還要去攻打樊城。
諸葛亮在他的話裡面明確提到「內修政理」,可關羽治軍是不錯,卻沒和下屬維持好關係,特別是讓糜芳留守,這更是注定了他的失敗。諸葛亮還說過「外結好孫權」,孫權是收留劉備的恩人,於是劉備的同盟,還是劉備的大舅哥,這樣的關係如果維持好,雙方必定能夠廣泛地進行合作。可是孫權在和關羽結為親家的時候,卻遭遇了對方的侮辱。關羽不但不同意這門親事,還把他大罵一頓,這就導致來和孫權關係的破裂。
關羽也是心大,後方有這麼多不安定的因素,還敢選擇出戰,所以他的失敗也是必定的。與之形成對比的是劉封勢力,他帶兵去攻打上庸一帶,申氏兄弟在投降後,他覺得這些人不可靠,所以一再拒絕出戰支援。劉封也是個很勇敢的人,但是卻不會在後方不穩的情況下帶兵外出,但是關羽卻想不到這一點。
另外諸葛亮還提到了一個「天下有變」,意思就是說曹操勢力出現變數的時候,再從荊州和益州兩個方向出兵。這個「變」在以後有所表露,比如諸葛亮第一次北伐,就是挑在魏明帝剛繼位之時,這個時候朝廷新舊君主交替,朝局會出現較大的動盪,所以這種才算得上是「變數」。諸葛亮挑這個時候出兵,震懾中原,距離最近的隴右三郡甚至都沒反抗據投降了。
可是關羽出戰的時機卻挑的不是很好,當時劉備已經在北方打通了漢中,曹操因為夏侯淵軍團的失敗,考慮到運糧太拖國力,就徹底放棄了那裡,這樣他就有了力氣騰出手來增援南方。而關羽原本兵力就有限,雖然打退了於禁,卻沒有擋住徐晃,又因為沒有援軍,所以被打敗。因為這時候沒有「變」,所以曹操能夠集中兵力陸續支援曹仁,而關羽想以有限的荊州兵力和曹軍打消耗,顯然是不可能的。
軍師對於一個勢力來說很重要,當初袁紹不聽軍師之言而大敗,對於關羽也是一樣,雖然他有權利自行出兵,可是沒有軍師的指點,光憑他的謀略、見識,是不足以在戰場中存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