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閣中帝子今何在,檻外長江空自流」,遙望歷史的河流,感受歷史的滄桑,和三國網小編一起走進瞭解曹操的故事。
赤壁之後,曹操無力南征是事實,倒不是因為曹氏勢力變弱,而是孫劉勢力得到加強。再加上曹魏內部混亂,曹操年紀又大(出生於155年,赤壁之戰的時候已經53歲),三方並立的格局已經初步顯現。
曹操征伐漢中張魯,拿下漢中後,劉曄、司馬懿勸曹操趁劉備根基不穩,拿下蜀地。曹操歎了後氣:「人不能太貪心,不能剛拿下了漢中,又貪圖蜀地。」曹操用的是劉秀曾說的「得隴望蜀」。
劉備忙於整合益州,曹操則剛剛勝利,士氣正旺,若率軍南下,真夠劉備喝一壺的。可這時候已經建安二十年,曹操60歲了,英雄總會遲暮。曹操老了,沒了曾經的雄心壯志,他還有更重要的事要做。
赤壁之戰阻止了曹操一統天下,對他本身的實力不一定有什麼影響,否則孫權也不會連合肥也拿不下來,周瑜也不會被曹仁擋於南陽長達一年。
曹操南下受阻,將眼光放到了關中,關中太重要,西連涼州,東聯中原,南接益州。誰佔據關中,誰就有了戰略優勢。張魯、馬超也許不足為患,若他們與劉備聯合了呢?劉備忍了一輩子,總算有了地盤,正要大展身手呢。
建安十六年(公元211年),曹操西征關中,這一打就打到建安二十年(公元215年),直到漢中張魯投降,才結束征西戰爭。
曹操之所以用了這麼久,主要因為韓遂、馬騰(馬超)在關中、西涼基礎雄厚。要知道,韓遂可是在靈帝活著的時候就已經開始作亂了,馬騰更是西涼豪族出身,韓遂與馬氏佔據地利、人和。
韓遂死後,曹操擊敗馬超,才拿下關中、涼州,劉備也利用曹操無暇他顧的時機,佔據劉璋所在的益州,有了抗衡曹操的基礎。
建安二十年後,劉備在消化益州、荊州(四郡),曹操則整合內部,為將來打算。當時最強大的勢力是曹操,他地盤最大、人口最多,軍隊也是最強的。可地盤大也有地盤大的難處——內部勢力多,做不到當年的萬眾一心。
赤壁之戰後的曹操,類似當年的袁紹——內部派系多,資源無法整合。管理100人,和管理上萬、幾十萬人不是一個概念。人多地盤大,事也多了,曹操的精力也被牽扯太多。
戰爭不僅是戰場上的事,背後的政治管理更為關鍵。士兵來源、糧草準備以及運輸、武器鎧甲的製造、戰爭器械的打造、軍餉支出等等,都影響戰場上的勝負。木桶能裝多少水,取決於最低的那塊擋板,政治資源便是曹操勢力的「容量」底線。
曹操已經老了,他不僅需要考慮外在環境,例如下一步打誰,是劉備還是孫權,或去打打鮮卑、烏桓。他更要考慮自己的下一步——周武王還是周公。
周武王滅了商朝,周公當了一陣天子又把政權還給成王。可曹操能學周公嗎?劉協當了20年的傀儡,心裡能沒有怨氣?還政於漢室,曹家恐怕第一個被滅。
哪怕曹操真的傻乎乎還權劉協,他的手下也不會同意。跟隨曹操打天下的人,有曹操的親戚,有依附的世家,這些人是曹操的擁護者,也是利益既得者——曹操的利益就是他們的利益。
曹操只能一步步向上走。建安十八年,曹操登位魏公,邁出第一步。同年七月,曹操將自己的女兒嫁給漢帝劉協,成為皇帝的老丈人,這讓曹操在身份上又「高」皇帝一輩。
建安十九年,天子劉協下詔:曹公地位在諸侯王上。曹操雖沒魏王名號,卻有了魏王的地位。十一月,曹操廢掉皇后伏氏,殺掉她所生的兩位皇子,並滅了伏氏一門,又在十二月,將自己的女兒立為皇后。
建安二十一年(216年),曹操進公爵為魏王,離天子之位僅僅一步之遙。曹操用三四年的時間,為自己造勢,一步步建立「篡漢」的政治資本。
曹操陞官,他的手下才能依次受封為加官進爵。官職只是自己的權勢、地位,爵位才是家族的保障。跟著曹操打天下的人,不就等著這一天麼。
曹操人生的最後幾年,更多的是在安排後事,分配好曹魏內部利益,將曹操打造成真正的利益集團。曹丕一上台就篡漢,正是得益於曹操的這一系列操作,否則,真當篡位那麼容易?
魏晉南北朝篡位成家常便飯,那是因為有了「前車之鑒」——他能幹,我為何不能幹?篡漢可沒什麼經驗借鑒啊。為了改朝換代,曹操用了20多年,司馬氏也用了十幾年,倆個家族都是小心翼翼。
到了劉裕,提把刀就換了東晉天下,因為環境已經變了,皇帝已經不值錢了。劉裕之後,只要有兵有人,人人能做皇帝,尤其亂世,臉面已經不重要了。
曹操有當皇帝的想法嗎?肯定有的,否則他也不會一步步提升自己,讓自己離那個位子更近。若不是劉備進攻漢中,曹操沒準真的再進一步。曹操心中猶豫嗎?也許吧,畢竟他始終沒有邁出最後一步,不是嗎?
歷史上篡位、篡權的奸臣很多,為何曹操是那個挨罵最多的人?因為他是第一個「篡位」的大奸臣,就好比嬴政是第一個皇帝。第一個做某件事的人,總會被歷史記住,無論好事還是壞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