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葛亮擺空城計,為什麼讓人在城門前掃地?

站內查詢

請輸入關鍵詞:

三國趣話

諸葛亮擺空城計,為什麼讓人在城門前掃地?

「不出戶,知天下;不窺牖,見天道。其出彌遠,其知彌少。是以聖人不行而知,不見而明,不為而成。」

這是老子「無為而治」的一個集中體現,更是老子反「讀萬卷書不如行萬里路」的唯心主義思想,很多人因此而批判他,但看他那句「不行而知,不見而明,不為而成」你就應該知道,這並不是老子瞎琢磨的一句話,因為歷史上還真有這樣一個聖人,也就是諸葛亮。感興趣的讀者和三國網小編一起來看看吧!

諸葛亮出生於公元181年,雖然是官吏世家,但他一開始仕途不算理想,所以公元197年他就去了隆中隱居,這一隱居就是10年,期間和他往來的只有徐庶、崔州平、司馬徽等人,可以說是「大門不出,二門不邁」,可司馬徽卻認為諸葛亮雖不出門而能知天下事,對劉備推薦說:「儒生俗士,豈識時務?識時務者在乎俊傑。此間自有伏龍。」

那麼諸葛亮真的「不行而知,不見而明,不為而成」嗎?當然是真的,因為公元207年劉備三顧茅廬,得到了令人艷羨的《隆中對》,成為天下三分鼎足戰略決策的基礎,諸葛亮也因此開始跟著劉備,為其鞠躬盡瘁,並因此登上歷史舞台,成為大家心目中一致公認的歷史上最著名的政治軍事家。

不少文學作品也對其這方面有過渲染,比如羅貫中《三國演義》裡的「空城計」,它被載入《三十六計》中,成為中國古代最具備軍事思想的兵法策略之一,當然原版本並不是羅貫中的,而是郭沖的《條亮五事》(後被《三國誌》引用闢謠),但雖然《條亮五事》是神話諸葛亮所作,但要不是諸葛亮名聲在外,誰有那個時間去特意神話他?

所以「空城計」是符合諸葛亮為人和性格的一件事,再來看《條亮五事》關於「空城計」原文:

亮亦知宣帝垂至,已與相逼,欲前赴延軍,相去又遠,回跡反追,勢不相及,將士失色,莫知其計。亮意氣自若,敕軍中皆臥旗息鼓,不得妄出庵幔,又令大開四城門,埽地卻灑。

還有《三國演義》中關於「空城計」的部分:

果見孔明坐於城樓之上,笑容可掬,焚香操琴。左有一童子,手捧寶劍;右有一童子,手執塵尾。城門內外,有二十餘百姓,低頭灑掃,旁若無人。

這一出經典之處就在於,像各位評價的那樣,是一出虛虛實實的疑兵之計,而「虛」「實」即是「無」和「有」,「虛虛實實」即是「無為而有」,諸葛亮這一出「無為」的結果,就是「宣帝常謂亮持重,而猥見勢弱,疑其有伏兵,於是引軍北趣山」「懿看畢大疑,便到中軍,教後軍作前軍,前軍作後軍,望北山路而退」。

不過諸葛亮也不是真的什麼也沒有干,無論是郭沖的《條亮五事》,還是羅貫中的《三國演義》,大體上有很多不同,但都強調了一個細節,那就是「埽地卻灑」「低頭灑掃」,諸葛亮為什麼非要讓人在城門前干掃地這件事?事實上能明白這件事,並第一時間看懂的人,只有司馬懿一個,而這才是他退兵的真正原因。

還得說到司馬懿憋屈的政治軍事生涯,司馬懿出生於公元179年,和諸葛亮差不多;他的家族也很顯貴,甚至比諸葛亮有過之而無不及;他也在入仕之後不得志,但那是因為司馬懿開始不想給曹操效命;最重要的是公元208年曹操強行把司馬懿任用,但後來發現他有「狼顧之相」,經常與曹丕耳提面命,導致司馬懿總是被猜忌的一方。

公元226年曹丕的長子曹叡上位之後,司馬懿依然是這樣的境況,更嚴重的是當時有人搞他,到處貼上他要率兵造反的告示,然後被上奏給了曹叡,曹叡剛剛坐上這個位置,慌得不行,在太尉華歆一句衝擊力極強的「寧可信其有,不可信其無」言論下,司馬懿的兵權被解,職務被撤,只能帶著兩個兒子做了庶民,灰溜溜回了老家。

如果不是這時候諸葛亮來了,曹叡見確實沒有人可以用,才又恢復了他的原職,司馬懿可能還在吹西北風,所以「空城計」門前掃地,司馬懿一看就心中有數,覺得這是諸葛亮在警告他「各掃其雪,並以爭鋒相對之勢,才可有一活之機」,也就是說司馬懿不殺諸葛亮,是因為他一直盤算著「養寇自重」。

諸葛亮心中也對這些事瞭如指掌,所以以「空城」疑他,以「掃地」示他,才能成就這一出流傳千年的以弱敵強的心理戰役,也不得不說諸葛亮是政治軍事家,他深諳道家「無為而治」的治國理論,但是他所運用到的對象又不僅僅局限於國家,還能運用到戰場上,真真是「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里之外」。

共2頁 上一頁 1 2 下一頁
三國趣話
三國蜀漢
三國曹魏
三國東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