荊州在三國時期並不是固定為一家所有,它就像是一塊炙手可熱的蛋糕,被群雄們不停的切分和爭奪,稱得上是三國中易手次數最多的一片領土。今天三國網小編給大家帶來這篇文章,感興趣的讀者可以跟著小編一起瞭解。
公元208年,曹操率軍南下,攻打荊州。當時劉表病逝,劉表的次子劉琮在蔡瑁等人的擁立下成為新的荊州牧。由於劉琮生性軟弱,在荊州本土士族的勸說下,他沒有招來劉備一同抵禦曹操,也沒有跟隨劉備南下逃走避難,而是出城投降了曹操,荊州因此淪陷,劉備不得已向南逃走,來到夏口。在夏口,劉備遇見了魯肅,兩人協商了聯合起來共同抵抗曹操的相關事宜。在此之後,諸葛亮與魯肅返回江東,兩人一同勸說孫權抵抗曹操,此時周瑜從柴桑趕回,他對當時的形勢進行分析,最終得出的結論是與劉備聯盟的好處會更多,因此,孫權最終同意與劉備一同抵抗曹操。隨後,孫權給周瑜三萬大軍,再加上劉備手中的兩萬大軍一同抵擋曹軍。當時兩軍對峙於赤壁一帶。由於曹軍不善水戰,軍中又爆發瘟疫,加上周瑜發動火攻,最終曹軍被孫劉聯軍擊敗,曹操敗走華容道。
贏得赤壁之戰後,周瑜繼續率領大軍攻打江陵,並就此佔據南郡,而劉備則趁這段時間佔據了荊州南部四郡。後來劉備為了自身的發展,他向孫權借來了半個南郡,也就是後世所謂的借荊州。要知道東吳對荊州地區也十分看重,在魯肅的《榻上論》中,全據長江是孫權稱帝必須要具備的條件,既然如此,為何孫權願意將荊州借給劉備呢?
其實借荊州的說法是不正確的,畢竟劉備獲得的是南郡的管轄權,而作為獲得這個管轄權的條件,劉備將自己治下的部分地盤,也就是江夏和部分長沙郡交給了孫權,因此孫權並沒有借荊州給劉備,他只是將南郡換給了劉備罷了。而且孫權願意將南郡換給劉備,並不是因為孫權腦子發熱而做出的錯誤決定。畢竟無論是孫權還是劉備,他們都已經是成熟的政治家了,他們在政治上的考量都是比較成熟的。
在赤壁之戰後,劉備向孫權提出了交換荊州部分地盤的建議,當時魯肅勸孫權答應劉備,魯肅認為這場交易可以進行,理由是可以借此讓劉備安撫荊州,為曹操樹敵,並借此機會鞏固同盟之間的關係,也就是說,魯肅的出發點是共拒曹操。而周瑜在臨終前所希望的是魯肅代替自己的位置,他之所以認為魯肅適合,是因為曹操是大敵,而且劉備在公安,距離東吳很近,周瑜很不放心,他覺得魯肅可以處理好這些事情,這才推選魯肅為繼承人。雖然很多人將這件事的注意力集中在劉備身上,但實際上,周瑜最擔心的,其實還是曹操。
人們往往認為,在赤壁之戰後,曹操就沒有南下統一中國的機會了,然而當時無論是孫權還是曹操都不會這麼想。在魯肅和周瑜的眼中,孫權的敵人首先是曹操,而不是劉備。此時的曹操並沒有閒著,他一直在準備再一次南下攻打東吳與劉備集團。公元208年冬,赤壁之戰爆發,公元219年,江陵之戰爆發,一年之後,孫權和劉備交換了荊州的領土。事實上,在江陵之戰後,孫權之所以會同意與劉備交換領土,主要是在赤壁之戰後不過四個月,曹操就開始練習水師,當時曹操唯一靠近長江的據點是江陵。雖然在赤壁之戰前,曹操在鄴城開鑿玄武池聯繫水師,但在赤壁之戰後,曹操直接將水師拖到淮河練兵,這對於孫劉聯軍來說是一個極大的威脅。
筆者認為,正因為當時孫權的大敵是曹操,而不是劉備,再加上曹操已經開始在淮河練兵,以至於孫劉聯軍不得不繼續保持聯合的關係以抵抗曹操,在這樣的情況下,孫權自然是願意「借荊州」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