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備和孫權同為三國霸主,誰的軍事能力更強?

站內查詢

請輸入關鍵詞:

三國趣話

劉備和孫權同為三國霸主,誰的軍事能力更強?

說到劉備和孫權,大家都會想到什麼呢?下面三國網小編為各位介紹一下相關的歷史事跡。

曹操不囉嗦

就如林俊傑歌中所唱,「獨自走下長阪坡,月光太溫柔,曹操不囉嗦……」曹操不願意囉嗦,理由其實也簡單,單論個人能力,另外兩個對手,著實不配與他過招。

曹操之政治、軍事和文化,超越劉備和孫權實在太多,而曹操的三樣能力中,又以軍事最次之。

除去征討黃巾起義軍,曹操的軍事首秀,開始於初平元年,即公元190年。就在這一年,曹操與董卓之將徐榮,大戰於滎陽汴水。

可惜,曹操沒能交上完美的答卷,由於兵力太少,他的軍隊被徐榮殺到丟盔卸甲,曹本人也為流矢所傷,所謂帥不過三秒,大抵就是這樣。

之後的曹操,便很少嘗過失敗的滋味。至建安二十五年,曹丞相逝世,30年的光景中,他親自指揮三十多次戰役,勝者佔了絕大多數,敗績不足十之一二。

除此之外,曹操還寫了軍事著述,即《孫子注》。書如其名,兵法是對《孫子兵法》的註解。歷史上註解兵法的人很多,真正被後人承認,且流傳於世的,曹操還是第一個。

且不說劉備與孫權,這樣的成績,在整個三國時期,恐怕也沒有幾人能望其項背。

雖然在《三國演義》中,他受到世人的唾棄,但古往今來的詩詞名家,對曹操從不吝讚美之詞。

讚美曹操最出名的詩句,出自主席之手。

大雨落幽燕,白浪滔天,

秦皇島外打魚船。

一片汪洋都不見,知向誰邊?

往事越千年,魏武揮鞭,

東臨碣石有遺篇。

蕭瑟秋風今又是,換了人間。

「魏武揮鞭」、「碣石遺篇」,寥寥數語,就刻畫出曹操之軍事、文學素養皆舉世無雙。

魯迅也說過,「曹操是一個很有本事的人,至少是一個英雄」。英雄是多少男人可望不可即的夢想,對曹孟德而言,准入門檻而已。

刨除曹大魔王,孫權和劉備,從 「矮子裡面拔將軍」,他們兩人誰的軍事能力更強?

劉備的荊州

打仗不是請客吃飯,不是做文章,看誰不爽就和人家硬幹,那是愣頭青所為,真正的統帥,講究以一場戰爭結束所有戰爭。

這便是所謂的「拐點之戰」。

在三國時期,類似的戰爭,譬如官渡之戰,奠定曹操的霸業;再比如赤壁之戰,促成了天下三分之格局。

官渡之戰與孫劉無關,赤壁之戰的實際指揮者是周瑜,劉備和孫權雖是老闆,榮譽卻屬於打工人。

於劉備而言,他人生中的「拐點」在荊州。

諸葛亮在《隆中對》中早已言明,荊州「北拒漢沔,利盡南海,東連吳會,西通巴蜀」,連接中國戰略地圖上,最為重要的四大區域。

劉表是荊州最早的主人,他在文教工作上建樹良多,東漢末年的中原,群雄逐鹿,再無一方淨土,荊州卻相對安寧,是賢才和俊傑的樂園。

劉表是名士,卻不是好將士,豪傑也不待見他。而劉備的到來,相當於「縣長來了,青天就有了」,《三國誌》上記載說,「荊州豪傑歸先主者日益多。」

劉備也愛這片熱土,從公元200年屯兵新野開始,至211年兵發益州,劉備在此生活了十年有餘。

公元211年,劉備入蜀之前,特意令「亮與羽鎮荊。」這個將相的組合,遠不如你我想像中光鮮,關羽督管荊州所有事務,而諸葛亮卻沒有實際職務。

雖然在《三國演義》中,兩人初一見面,劉備即把印信佩劍交給諸葛亮,命他號令三軍。現實卻總是啪啪打臉,據《三國誌》記載,赤壁之戰後,諸葛亮被任命為「軍師中郎將」,徵收賦稅的主管而已。

兩年之後,劉備甚至把打醬油的諸葛糧官調走,關羽終於成為荊州名副其實的光桿司令。

作為「出則同輿,入則同席」的兄弟,劉備應該很瞭解關羽目中無人的性格,他竟然心大到把戰略要地,完全交給關羽。

劉備取益州後,孫權曾向其索還荊州,劉備當然不同意,談不攏就打,孫權派呂蒙襲擊長沙等三郡,劉備也氣勢洶洶地殺回。就在劍拔弩張之際,曹操進軍漢中,劉備怕後院著火,不得已向孫權求和。

如此,荊州三郡都歸了東吳。

照理說,這多少算一種警示,劉備但凡警惕些,就不該再讓關羽獨攬大權。但劉備好像什麼也沒發生過,繼續將餘下三郡交給兄弟,自己則回師益州,與曹孟德爭奪漢中去也。

劉備在漢中節節勝利,關羽也按捺不住興奮的心情,他決定攻打樊城,以此向大哥獻禮。關羽不愧是著名將領,很快就拿下樊城威震華夏。

他在前方打的爽,後院卻吃了癟,呂蒙包抄關羽大後方,不費吹灰之力佔領江陵。

讀書人觀史到這裡,更多的是惋惜,惋惜的不是他關雲長,倒是一代名相諸葛亮。

巴山漢水本興劉,諸葛才華備贊留。

但得關髯師廣武,北州韓信在南州。

「但得」二字,言盡諸葛亮的無奈。實事求是地說,關羽之失,其罪卻在劉備,他在將領的任命上,犯了極大的錯誤。

劉備完全打亂了諸葛亮《隆中對》的節奏,本著破罐子破摔的原則,他之後向東吳宣戰,仗打敗了,劉備也就壽終正寢了。

「孫十萬」一戰成名

劉備不懂軍事,其實早有公論。陸遜說他「多敗而少成」,趙戩不是曹操手下第一流的謀士參謀,他評價劉備曰:「拙於用兵,每戰則敗。」曹丕算是小輩,在劉備眼中,黃口儒子而已,曹丕則直接對群臣說:「備不曉兵。」

後世的詩人劉克莊曾作《雜詠一百首》,詩作中有對劉備的評論。

華容蘆荻裡,一炬可無遺。

歎息劉玄德,平生見事遲。

劉克莊所歎者何事?劉備反應遲鈍而已。

劉備的軍事能力不算出色,孫權但凡努力一點,就不至於比他差。孫權用行動告訴世人,沒有最差,只有更差。

孫權曾親自指揮大軍,不止一次地折戟於合肥。

一次失敗就算了,孫權為何不惜「數敗」,難道堂堂吳大帝,不要面子的嗎?

於東吳而言,合肥的重要性,同樣不言而喻。

赤壁之戰是三國戰爭史上的奇跡,誰也不敢保證,曹魏再攻一次,東吳還能勝一次。孫權想要保障長江天險,必須把戰線推進到黃淮流域,所謂「守江必守淮」。

且不說孫權,後世的地理學家也有相似論調,古往今來的政權,但凡是坐鎮南方,「其時之盛衰,大約以淮南北之存亡為斷。」

至於詩家用語,更是言簡意賅,所謂「合肥一都會,世號征戰地。」是也。

孫權選擇北上的路線,經由濡須口入巢湖,最後至淮河,而合肥則是北上的必經之路。

拿下合肥,孫權便可無憂,進可問鼎中原,退能鞏固長江。

赤壁之戰後,東吳士氣正盛。公元208年,孫權親率雄兵,浩浩蕩蕩直抵合肥。他仗著自己兵多,按《孫子兵法》,「十則圍之,五則攻之」的原則,孫權圍困合肥一百餘日。

彼時的合肥,天降暴雨,城牆已然垮塌,勝利就在咫尺,孫權也是志在必得,天時地利人和,他盡得之,合肥好比囊中之物。

就在此時,魏將蔣濟恰好給合肥送去幾封密信,「恰好」被孫權得到。信札中寫道,援兵將至,魏軍堅持就能勝利。得到密信的孫權,大呼不好,灰溜溜地撤軍。

七年之後,孫權統十萬之眾,抱著必勝信念,雄赳赳二征合肥。孫權的對手是張遼,他回應給孫仲謀的,僅有區區八百人,還都是步兵。

張遼以一己之軀,殺得吳兵哭爹喊娘,孫權望風逃竄。不止於此,孫權逃跑之時,又被張遼突擊,再次兵敗。

這場大戰之後,「孫十萬」、「張八百」的名號不脛而走。

公元233年,孫權領兵圍合肥新城,因城遠水,二十餘日不敢下船。當他敢下船時,魏將滿寵也已磨刀霍霍,等候多時,滿寵以六千步騎設伏,大殺吳兵數百人。

次年,孫權又號稱十萬大軍,捲土重來,他的對手還是滿寵。滿寵這次僅帶領數十壯士,點火燒掉孫權的攻城器具,孫權無奈,再次選擇默默撤退。

孫權指揮的合肥之戰,生動詮釋了「有多大臉,顯多大眼」。

半斤對八兩

兩人的軍事能力,都差點意思。

劉備兩手空空來到世間,為了實現宏圖大業,他不得不「親當矢石」,在夾縫中求生存。

劉備24歲從軍,打黃巾軍這種雜牌,他的戰力頗值稱道,劉備的第一個官職「安喜尉」,就是因此而得。與袁術纏鬥,他能做到「與術相持經月。」但若對手是曹操或者呂布,劉備便有些力不從心了。

據《三國誌》等書統計,與劉備有關的戰爭21次,劉備親自督陣指揮16次,失敗9次,他終究不是善於用兵之人。

與孫權相比,劉備還屬「進攻型選手」,畢竟,他實在是無地可退。

孫權倒是有些家底,但他也沒有幸運多少,孫權接了乃兄孫策的基業。

起事之初,孫氏的處境絕好不過劉備,父親戰死沙場,部下軍隊盡被袁術所奪,孫策只能寄人於籬下。袁術為人苛刻吝嗇,他後來僅給孫策一千名士兵,幾十匹戰馬。孫策用這點家當,平定了江東,站穩了腳跟。

看來與劉備相比,孫策的戰力,還是頗得稱道。

他很知道兄弟孫權的斤兩,臨死之時,孫策就說道:「衝鋒陷陣、爭霸天下,你不如我。」

江東本地有四大家族,分別是陸、朱、張、顧,《三國誌》所謂「吳郡四姓」,而孫家是江東的外來戶,要想在此立足,何其難矣。

這便是孫權當初的處境,好在孫權善於籠絡人才,用孫策的話說就是「舉賢任能、守護江東。」

後世的詩人,敬重孫權為英雄,其緣由大概就是源於此。

唐末詩人徐寅寫詩讚他:

一主參差六十年,父兄猶慶授孫權。

不迎曹操真長策,終謝張昭見碩賢。

孫權於公元200年接班,252年身死去世,他主政江東五十餘年,超過三國時期任何一位統領人物。孫權能夠取得如此成績,他的父兄足以含笑九泉了。

但就像孫策預料的那樣,孫權不適合衝鋒陷陣,反而更善於打防守戰。

曹操攻打濡須口,孫權卻能與他相拒月餘,曹操雖然善戰,最後也無奈到退兵,並且謂然歎曰:「生子當如孫仲謀。」

曹操的這句話,最終流傳下來,與後世詩人不厭其煩地引用,有極大的關係。

清初高僧東樵山人,曾作詩言及人生之四美:

立身當如陳太丘,生子當如孫仲謀。

娶妻當如孟德曜,學仙當學張留侯。

孫權的基建工作做得出色,甚至到無懈可擊的程度,連曹操都望而卻步,孫權防守能力之強,由此可見一斑。

孫權善權謀,內戰內行,外戰外行;劉備則是以拚命三郎的姿態打仗。若是把兩人拉出去單干,多少有些以子之矛攻子之盾的意味。

孫權攻打劉備,按其小心翼翼的性格,恐怕難有建樹;劉備要想攻打孫權,必定也佔不了便宜。

對於三國爭霸的林林總總,范仲淹則看得很淡。打什麼打,爭什麼爭,還不如學「竹林七賢」之一的劉伶,放浪形骸,縱情飲酒,一次喝一斛,五斗消酒病。正所謂:

昨夜因看蜀志,笑曹操孫權劉備。用盡機關,徒勞心力,只得三分天地。屈指細尋思,爭如共、劉伶一醉?

共2頁 上一頁 1 2 下一頁
三國趣話
三國蜀漢
三國曹魏
三國東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