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都不瞭解蜀漢和東吳的事情,接下來跟著三國網小編一起瞭解。
熟讀漢末三國歷史,大家都知道魏蜀吳天下三分,曹魏勢力最為強大,蜀漢和東吳一般聯合抗曹,尤其是到了三國後期,蜀漢和東吳的實力越來越弱,而曹魏在司馬氏掌權之後,得到進一步的發展。公元263年,司馬昭終於決定出兵滅蜀,要知道蜀漢和東吳是互為犄角,互為聯盟的,一旦有一個國滅亡,另外一個也不會久存,唇亡齒寒。那麼問題來了,司馬昭出兵滅蜀的時候,東吳為什麼不救援?
其實,回答這個問題,還是非常容易。第一點,我們首先要搞清楚,東吳有沒有救援。其實,東吳是有救援的。
根據《三國誌》記載:「冬十月,蜀以魏見伐來告。癸未,建業石頭小城火,燒西南百八十丈。甲申,使大將軍丁奉督諸軍向魏壽春,將軍留平別詣施績於南郡,議兵所向,將軍丁封、孫異如沔中,皆救蜀。蜀主劉禪降魏問至,然後罷。」
根據這個記載,在司馬昭出兵滅蜀的時候,蜀漢就已經派出使者告之了東吳,而且東吳也相應的做出如下幾個軍事行動,先是讓丁奉諸軍向魏壽春進攻,將軍留平帶著施績於南郡出兵,這是典型的「圍魏救趙」戰略,丁封、孫異進沔中,直接救蜀。但是,畢竟路途遙遠,短時間不可能達到第一線戰場。就在行軍途中,蜀漢劉禪降魏的消息就到了,東吳的救援大軍也就做罷了。
所以東吳不是不救援,而是根本來不及救,如果東吳和蜀漢能夠聯合,說不定蜀漢還不會滅亡。只能怪蜀漢的滅亡時間太快了。
263年8月,十八萬魏軍分三路南下:西路軍由鄧艾所率的三萬多人,出狄道向甘松、沓中直接進攻姜維;中路軍由諸葛緒率三萬多人馬,自祁山向武街、陰平之橋頭切斷姜維後路;而東路軍由鍾會率主力十餘萬人,再分三路分別從斜谷、駱谷、子午谷進軍漢中。
當鍾會大軍被姜維阻擋在劍閣,劍閣西有相連的小劍山和大劍山,地形險峻,道小谷深,易守難攻,姜維利用這種有利於防守的地形,在此列營守險。鍾會大軍被蜀軍阻於劍門關外,不能前進。因為魏軍攻關不克,又是孤軍深入,運糧不便,於是鍾會便商議退兵。
偏偏就在這個時候,鄧艾提出了一條奇策,建議「從陰平由邪徑(小道)經漢德陽亭(今四川劍閣西北)趣涪(涪,在今四川綿陽東),出劍閣西百里,去成都300餘里,奇兵沖其腹心,劍閣之守(指蜀軍)必還,則(鍾)會方軌(兩車並行)而進;劍閣之軍不還,則應涪之兵寡矣。……今掩其空虛,破之必矣。」
很顯然,鄧艾偷渡陰平成功,直達江油,蜀江油守將馬邈見魏軍奇跡般出現,大驚失色,不戰而降。此時的蜀漢政權雖有大將苦力支撐,已是窮途末路。尤其是中央禁軍諸葛瞻父子在綿竹一戰陣亡,成都軍民士氣已降到谷底,亦無大軍可守,滿朝文武一片降旗。十一月,劉禪接受譙周意見,開城降魏,魏軍佔領成都,同時遣使令姜維等投降,蜀漢正式滅亡。
短短三個月,蜀漢就滅亡了,東吳就是想救,也沒有機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