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諸葛亮續命很感興趣的小夥伴們,三國網小編帶來詳細的內容供大家參考。
「問鼎三足怎落腳?隆中對分曉,只盼來日登蜀道,再續出師表。」
在《三國演義》中,諸葛亮之所以魅力這麼大,很大程度就是因為他在書中的「名場面」實在是太多,三氣周瑜,赤壁之戰,七擒孟獲,相信只要認真讀過《三國》的人,沒有人不被諸葛亮的魅力所折服。
但是,是英雄就遲早也會有落幕那一天,諸葛亮也不例外,但他始終都是一位心繫社稷的良臣,哪怕在臨死那一刻,他也要選擇用七星燈來續命,以完成他在蜀國的素願,但諸葛亮使用七星燈續命之時,卻是失敗了。
但即便是這樣,諸葛亮為什麼不選擇再來一次呢?因為有兩種後果他承擔不起。
很多網友說,《三國演義》是一部全員主角的戲,簡單來說就是三國之中沒有真正意義上的配角,只有出場時間的不同,比如前期是劉備和曹操的戲份比較多,中後期便是諸葛亮的戲份比較多,每一位人物的出場,都有著讓人深刻的印象,每一位人物的死亡,都儘是讓人蕩氣迴腸。
看過小說的人都知道,如果能把小說角色的登場和落幕塑造好,這本書就足以成功了一半。
有必要一提的是,「七星燈」是一件《三國》中的法術,又名「續命燈」「招魂燈」,使用者能夠將壽命延長一紀,在三國時期,一紀就等同於12年。
試想一下,如果在蜀國後來的12年裡有諸葛亮的輔佐,三國最後的定局,大有可能是另一番景象了,畢竟人人都知道「隆中臥龍,得之可得天下。」
總的來說,蜀國年史算得上是一個實打實的悲劇,首先就拿劉備來說,因為身上過硬的品格,讓荊州州牧劉表寧可不把位爵傳給兒子劉琦,也要將其傳給劉備,這足以體現劉備的人格魅力。
但劉備身上也印證了一件事,哪怕再講究仁德,遇上曹操跟孫權這種小人,在那種戰亂年代也是要吃虧的,更何況在三國的中期,蜀國跟魏吳兩國,後兩者已經比前者超出了太大的差距。
後因關羽大意失荊州,死在了呂蒙手下,而之後張飛死在了兩個部下手裡,劉備看著自己好兄弟一下走了兩個,沒來得及調理心情便想著攻打東吳,最後便有了「火燒連營」那一幕,劉備因為戰敗在白帝城去世,劉關張三人便是在此謝幕。
這一年是公元223年,元氣大傷的蜀國,只留下了諸葛亮以及七十多歲的老趙雲,可能蜀國也沒想到,諸葛亮伐中原,成為了他在《三國》中的最後一幕。
在公元234年這一年,諸葛亮因為收姜維,擒孟獲,有了這些大將的坐鎮,蜀國最後殘留的生命,可以說是靠著諸葛亮硬生生地扳了回來。
但此時的諸葛亮可以說是生命垂危,眼看隨時都有病亡的可能,諸葛亮眼看著依舊岌岌可危的蜀國,想到了《魯班書》中的一門禁術,也就是前面說到的「七星續命燈」。
它的操作方法也是相當複雜,先要準備四十九盞燈,橫七豎七,因此總數便是四十九盞,除此之外還有自己點燈人的兩盞燈,分別代表著「生」與「死」,只要燈芯燃夠了七天,就意味著七星燈續命成功,若是途中燈被打翻或者熄滅,即為失敗。
但諸葛亮可能也沒想到,就在七星燈燈芯燃到第七天時,眼看就要續命成功,突然蜀國大將魏延有事前來稟告諸葛亮,不慎將七星燈打落,諸葛亮見到這一幕,縱使他是一個見過大風大浪的人,也立馬昏了過去。
魏延定然不是故意這樣做的,看著臉色蒼白的諸葛亮,嘴上就差要說以死謝罪了,當時大將姜維恨不得劈了魏延,但最終還是被諸葛亮攔了下來,後來蜀國的事不言而喻,真正意義上的「臥龍隕,蜀國亡。」
然而,有人會問:既然七星續命只是一道續命儀式,難道失敗了就不能重新再來一次嗎?其實從諸葛亮在書中的人設來看,他完全不是一個信玄學之人,從赤壁之戰借東風就可以看出,表面上說著「借」東風,但實際上為了打擊曹軍的士氣,故意說「東風」是自己借來的。
不過,這完全還是靠諸葛亮淵博的氣象知識推導出來的。
另外諸葛亮還知道的是,生老病死對於人來說,是無法對抗的。如果續命真的成功,對於蜀國軍心又會是一次很不好的士氣大跌。
最為重要的,諸葛亮何嘗不知道,七星燈只是一種心理暗示呢?若是七星燈真能救人,他早就拿來拯救劉備了。
但在七星燈這一塊,諸葛亮也深知自己命不久矣,但他肯定明白,自己對於蜀國來說,完全算得上是一顆定心丸一般的存在,自己要是走了,姜維跟魏延或者孟獲,這些人又根本起不到統領的效果,可見諸葛亮唯一想要做的,就是盡量穩住蜀國的軍心。
能夠在生命即將到達終點之際,還在為江山社稷做貢獻,蜀國能夠擁有諸葛亮此等良臣,定然算得上一道頗好的天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