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時期除了曹魏之外,劉蜀和孫吳誰更有可能奪取天下,那肯定是劉備而不是孫權。可以說至始至終,孫權壓根沒任何機會奪取天下,而劉備曾經有過一個好機會奪取天下,可惜最後失敗了,那就是關羽發動的突襲襄樊之戰。按史書記載來看,以當時的背景,關羽在劉備和曹操激戰之時,突然偷襲了曹操的襄陽和樊城兩地,這個偷襲可以說差一點就改變了當時三國的整個大局。
首先來看襄陽和樊城對於曹操而言的重要性,可以說是曹操後方的兩個重鎮,如果這兩個地方丟掉,那麼劉備會對曹操形成前後夾擊之勢,對曹操十分不利。更加重要的是,襄樊兩地直接掐斷了曹操出兵東吳的可能性。而劉備如果拿下襄樊兩地,可對曹操形成前後夾擊之勢的同時,又能牽制東吳孫權(孫權後期不適合陸戰,基本沒啥能力進攻襄樊,所以劉備拿下這兩地,不用太費奏章就可以拒守東吳),很好的拿下了整個三國的核心點。
可以說,如果關羽拿下襄樊兩地,對於劉備整個戰略而言,可以直接取代曹操成為當時最強。可以說襄樊之戰也讓曹操和孫權都注意到了這一點,這也是兩邊都知道厲害關係,所以兩邊也能從死敵變成聯盟攻擊關羽的原因。回顧這場戰爭,可以說只要曹操和孫權不聯盟,那麼關羽拿下襄樊是必定的結果。在關羽攻擊襄陽的時候,曹操和孫權其實都是不知道的(三國演義說孫權利用陸遜引誘關羽完全就是假的)。
當關羽快速拿下襄陽之時,曹魏和東吳才知道關羽的偷襲計劃。而曹操此時快速調遣四方人馬解救樊城,其當時主要目的不是解救樊城了,而是要阻擊關羽北上了,按照當時的情況來看,曹操可能也都認為曹仁守不住樊城了,而於禁部隊是最近,可以最快速回去阻擊關羽南下才是當時曹操的真正目的。但是結果是,曹仁很硬,居然頂住了關羽的攻擊,等到了於禁的救援部隊到來,但是在水淹七軍之後,曹操絕望了。
史書明確記載曹操當時都要準備遷都了(這在魏書也有記載 ,說明當時曹操心裡確實非常害怕),隨便在一些大臣的建議下,讓曹操發書給孫權,和孫權同盟共同抗羽,並且許諾很多好處給孫權。而孫權也是個明白人,其實孫權知道關羽發動襄樊之戰就已經躍躍欲試了,是一開始還多少有所畏懼劉備,但是在曹操發書之後,孫權迅速下定決心要和劉備完全撕破臉皮了。
接下來孫權命令呂蒙和陸遜秘密攻擊了關羽的後方,而關羽一開始還不知道,在徐晃大軍趕來之時,關羽一開始還是非常有把握把徐晃也幹掉的,此時的關羽還一封信一封信地給劉備發去捷報(這史書也有記載,所以史書雖沒記載襄樊之戰是劉備指示關羽發動的,但是從種種跡象來看,襄樊之戰大概率就是劉備秘密叫關羽發動的,畢竟是秘密的偷襲行動,肯定不會大肆宣傳,所以史書沒有記載也說得通)。
而在戰略上,徐晃一開始也是和關羽一個拖子決,在關羽後面完全呂蒙拿下之後,徐晃才出來和關羽硬碰硬地幹,而關羽在接到後方被呂蒙端掉的消息之後,史書也有描寫(說此時關羽軍心動盪很大),這也直接導致了關羽和徐晃在拖字決上的反應,此時的關羽後方沒有了任何物資在補給了,而徐晃也是乘積一舉擊敗關羽。所以,從襄樊之戰來看,這是當時的一個轉折點,對於劉備而言,肯定利大於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