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三國網小編為大家帶來了一篇關於魏明帝曹叡的文章,歡迎閱讀哦~
魏明帝曹叡,字元仲,是三國時期曹魏的第二任皇帝。他作為曹操的孫子、曹丕的長子,與父親和祖父並稱為魏氏三祖。魏明帝曹叡可以說是一個很厲害的人物,雖然他的文采比不上曹操和曹丕,更不用說與曹植相比。但是他在政治上才能十分突出,他在執政期間成功防禦了來自吳、蜀兩國的的多次征戰,並且平定了鮮卑,魏明帝在政治、文化等多方面都卓有成就。
在古代,謚號是給死去的后妃、大臣、諸侯等身份地位較高的人的一種評價。謚號能夠體現一個人生前的所作所為,能夠高度概括一個人的一生。而曹叡的謚號是「明」,「明」代表著什麼呢?有記載說:「照臨四方曰明,保民耆艾曰明,任賢致遠曰明,總集殐異曰明,獨見先識曰明,能揚仄陋曰明, 察色見情曰明,容義參美曰明,無幽不察曰明,聖能作則曰明,令聞不己曰明,奉若天道曰明,遏惡揚善曰明,視能致遠曰明,內治和理曰明,誠身自知曰明,守靜知常曰明,致常先覺曰明,遠慮防微曰明,懿行宣著曰明,智能晰理曰明,昭晰群性曰明。」可見「明」是一個褒揚性的謚號,從「明」字的含義來看,就能看出後人對曹叡的評價有多高了。
曹操為自己的兒子曹丕留下了一番不小的事業,但是曹丕本人在政治上面並不擅長,因此沒有對魏國的發展做出什麼巨大的貢獻。反而在司馬懿的攛掇和誘導下,重用司馬懿的親信,打壓與自己親近的宗親。如果這樣的情況持續下去,曹氏家族的江山很可能就得拱手讓人。幸而,曹叡出現了。
黃初七年(226),曹叡即位之後,迅速開始了攘外安內。蜀國宰相諸葛亮第一次北伐,三個郡都歸了蜀國,對此曹叡發話了:「諸葛亮本來可以依靠山嶽固守,現在卻主動出擊,並且他貪心三郡,只知道進攻而不知退守,一定會被打敗的。」曹叡派出親信率兵抗敵,不久三郡都得到了平定。
其次就是與東吳的合肥戰役。當時的孫權大張旗鼓地進軍合肥,試圖將合肥一舉拿下。面對聲勢浩大的孫權大軍,許多大臣提出放棄合肥,唯獨曹叡堅持守住合肥。於是,曹叡再次帶兵親征,還沒有到,孫權就選擇了撤軍。
那麼安內是什麼呢?當時司馬懿的權勢很盛,幾乎已經有充足的能力來掀起一番腥風血雨了。但是司馬懿遲遲不敢起兵造反,其中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魏明帝對其的利用和壓制。
曹叡作為君主來說是十分合格的,他不僅平定了外部的戰事,還防止了內部的動亂。陳壽曾經這樣評價魏明帝曹叡:「明帝沉毅斷識,任心而行,蓋有君人之至概焉。於時百姓雕弊,四海分崩,不先聿修顯祖,闡拓洪基,而遽追秦皇、漢武,宮館是營,格之遠猷,其殆疾乎!」在曹叡獨攬大權之時,劉禪還沉浸在自己的玩樂之中。但是曹叡一生,敗就敗在他臨終托孤時選錯了人,司馬懿當時雖然痛哭零涕,滿口答應,但做出的實際舉動卻與自己的承諾相悖。景初三年(239),魏明帝曹叡駕崩,年僅三十六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