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都不瞭解曹魏和東吳的事情,接下來跟著三國網小編一起瞭解。
延康元年(220年)正月,曹操逝世於洛陽,曹丕從鄴城至洛陽繼位丞相、魏王,改建安二十五年為延康元年。延康元年十月,漢獻帝劉協正式禪讓帝位,曹丕三次上書辭讓之後,登受禪台稱帝,改元黃初。由此,曹丕正式登基稱帝,促使曹魏取代了東漢王朝。在即位之後,曹丕自然希望可以實現曹操一統天下的夙願。
彼時,東吳和蜀漢成為曹魏的主要對手。而就東吳和蜀漢來說,後者因為關羽大意失荊州,可以說是三國中最弱小的一方了。因此,在很多人看來,從柿子要撿軟的捏的角度出發,曹丕應該先消滅較弱的蜀國,再試圖吞併東吳,從而結束三國時代。那麼,問題來了,曹丕稱帝后,為何追著東吳打,卻對實力最弱的蜀漢只守不攻?
一
在曹丕的一生中,三次征討東吳,卻沒有一次攻打蜀漢,也即對後者坐視不理。曹丕第一次伐吳,發生於公元222年到公元223年期間。黃武元年(222年),曹丕發覺孫權並非真心歸附,便舉兵伐吳,三路出師。此戰, 魏軍東路由曹休、張遼、臧霸出兵洞口,中路由曹仁出兵濡須塢,西路由曹真、夏侯尚、張郃、徐晃率軍圍攻南郡。在此之後,公元224年八月,曹丕治水軍,九月至廣陵。不過因為沒有合適的機會,第二次進攻沒有爆發什麼戰鬥。
公元225年八月,曹丕再出舟師,十月行幸廣陵故城閱兵,士兵十餘萬,旌旗數百里。在第三次伐吳時,孫韶派部將高壽率敢死者五百人抄路夜襲曹丕,曹丕大驚,加上天氣寒冷,所以也是無功而返。基於此,曹丕一生中三次討伐東吳,只要第一次取得了一定的戰果,第二次和第三次都沒有什麼斬獲。就曹丕來說,之所以屢次攻打東吳,卻對蜀國坐視不理,原因主要分為以下幾點。
二
一方面,這是因為曹丕對於孫權的背叛非常不滿。曹丕稱帝后,孫權便遣使請求成為曹魏的藩屬,並將降將於禁等送回北方。十一月,曹丕賜給孫權九錫,冊封其為吳王、大將軍、領荊州牧,節督荊、揚、交三州諸軍事。因此,從名義上來看,因為孫權主動向曹魏稱臣,所以,東吳可以說是曹魏的藩屬了。
當然,大家都知道,孫權俯首陳臣,是因為偷襲荊州,殺害關羽,一下子得罪了劉備,為了專心對付蜀漢所以才使用的權宜之計。所以,夷陵之戰取得勝利後,孫權就對曹丕陽奉陰違了,乃至於公然背叛了。是可忍,孰不可忍,相對於老謀深算的孫權,曹丕顯然是年輕氣盛,對於孫權的背叛可謂十分不滿。進一步來說,曹丕很可能認為,今天不教訓孫權,萬一明天還有其他人背叛自己呢?
三
由此,為了立威也好,發洩憤怒也罷,曹丕決定先拿東吳開刀,這是曹丕稱帝之後,多次進攻東吳的重要原因。另一方面,大家都知道,蜀漢有山川之險,東吳有長江之險,這是二者可以立足的重要條件。但是,長江之險可以通過建造船隻,打造水師來破解,而山川之險,則是漢末三國時期難以逾越的障礙。
比如在公元263年魏滅蜀之戰中,鍾會的10多萬大軍,就是突破不了蜀漢在劍閣的防線,這是因為劍閣的山川之險,是騎兵和步兵都不能逾越的。如果不是鄧艾兵行險著,蜀漢完全可以繼續堅持下去。而就東吳來說,長江防線並非牢不可破,尤其是奪取荊州後,東吳的防線實在太長了,只要有一點疏忽,都會被曹魏大軍鑿出一個缺口的。事實上,在曹丕第一次伐吳時,江陵等城池就處在被攻破的邊緣。
四
最後,除此之外,經過荊州之戰和夷陵之戰後,東吳的勢力正處在上升階段。如果不能遏制這一勢頭的話,東吳對曹魏的威脅,顯然是比較大的。從地圖上可以發現,東吳想要進攻東吳,既可以從荊州出發,也可以從江淮一帶出兵。但是,蜀漢想要攻入到曹魏腹地,則需要先經略雍涼,再攻打關中,最後才能直指洛陽,考慮到蜀漢的實力,這幾乎是無法完成的目標。
特別是在關羽大意失荊州和夷陵之戰後,蜀漢已經是泥菩薩過江自身難保了,哪還有什麼能力來威脅曹魏。在此之後,是諸葛亮力挽狂瀾,直到公元228年,劉備去世5年後才發動北伐曹魏之戰的。所以,從曹丕的角度來看,蜀漢短時間內不會威脅到曹魏,但是,東吳如果不削弱的話,很可能會繼續增強,這才是一個現實和緊迫的威脅。
打個比方,好比有兩處火情需要處理,一處相隔甚遠,暫時不會怎麼蔓延,另一處則是火燒眉毛了,自然要先解決身邊的威脅了。在夷陵之戰後,東吳一度擁有了趁勢吞併益州,消滅蜀漢的想法,特別是一些前線的將士,更是摩拳擦掌,躍躍欲試,如果真的放任東吳吞併益州,到時整個天下的格局都會出現改變的,這是曹丕不可能接受的局面。為此,曹丕即位後,選擇追著東吳打,卻對實力最弱的蜀漢只守不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