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羽丟失荊州的原因是什麼?制衡之術是一大敗筆

站內查詢

請輸入關鍵詞:

三國趣話

關羽丟失荊州的原因是什麼?制衡之術是一大敗筆

關羽丟失荊州的原因是什麼。下面三國中文網小編為大家詳細介紹一下相關內容。

建安十三年(208年),劉備聯合孫權,大敗曹操於赤壁。一年後(公元209年),劉備南征荊南四郡,而周瑜奪取富饒的南郡(江陵)。公元210年,周瑜病逝,劉備向孫權借來南郡(江陵),進一步鞏固了聯盟,同時也為日後荊州(南郡)的歸屬帶來了爭議。

此時,劉備佔據南郡、武陵、長沙、桂陽、零陵五郡,成為荊州最大的贏家。公元211年,劉備應益州牧劉璋之邀,帶領數萬精兵入川,又於213年調諸葛亮、張飛、趙雲等率軍入蜀,圍攻劉璋。關羽成為了荊州留守主帥,肩負起守衛荊州的重任。

公元219年,關羽北伐,圍困曹仁於樊城,水淹七軍,威震華夏。然而,短短數月,他和徐晃交戰失利,進退失據,後方荊州重鎮江陵和公安又被東吳呂蒙奇襲。此時,關羽攻打樊城受阻,後方被奪,荊州士兵無心再戰,無奈之下,敗走麥城。同年十二月,關羽及長子關平帶領數十騎從麥城突圍,於臨沮被東吳將軍潘璋部將馬忠擒獲,隨後被殺(斬羽及子平於臨沮)。

從210年算起,到219年徹底丟失,劉備一共在荊州經營9年,並將其作為根據地,進入益州,開疆拓土,成就一番霸業。因此,荊州是劉備的「老巢」。現在,荊州卻被昔日的盟友東吳孫權奪取,主將關羽也被擒殺。歷史上將這一段歷史稱之為「關羽大意失荊州」。

那麼,關羽真的是大意丟失荊州的嗎?他丟失荊州到底有哪些原因呢?

歷史上對於關羽丟失荊州的原因,眾說紛紜,爭論不休,歸納起來,大概有以下三點原因。

第一點,關羽輕率北伐,導致腹背受敵,兵敗丟失。這一說法不無道理,致使關羽丟失荊州的最直接原因,他在沒有準備充分的時候,發動北伐,雖然取得了一系列戰績,後勤、後續援兵卻跟不上,導致功虧一簣。

第二點,關羽驕傲自大,目中無人,沒有處理好和盟友東吳的關係。如孫權曾派人為自己的兒子向關羽的女兒求婚,關羽不但沒有同意,還辱罵來使,拒絕結親,使孫權臉面無光,對關羽十分惱恨。

第三點,關羽留守荊州的兵力太少,而荊州地理位置又太重要。荊州在現代的湖北一代,處於我國最中心,扼守南北咽喉,佔據荊州戰略意義極其重大。曹操、劉備、孫權三方都看重荊州,都想完全佔據荊州,獲得主動。因此,在荊州牧劉表去世後,荊州被各方爭奪,由之前的世外桃源,變成了四戰之地。而劉備及諸葛亮兩次帶兵入川作戰,已經將荊州的主力部隊都輸送到益州了,此時的荊州及其空虛。關羽經過七八年的經營,在荊州重新招兵買馬,訓練水路兩軍,才略有起色。

以上三點確實是關羽大意失荊州的原因,他確實大意了。然而,深究之下,劉備也難辭其咎。對於丟失荊州,劉備有一大敗筆,那就是「制衡之術」。到底是怎麼一回事呢?

關羽在前線征戰,後院起火,即使是「兵聖」孫武、「兵仙」韓信再生,也無可奈何。如果荊州江陵和公安等重要城池不丟失,即使關羽被徐晃擊敗,也能安全撤回,憑險據守,力保荊州不失,最不濟也能堅守到益州劉備援兵到來。如建安二十年(215年),孫權命魯肅帶一萬多軍隊於益陽牽制關羽,同時命呂蒙帶兩萬精兵進攻荊州南部,並成功奪取長沙、零陵、桂陽三郡。

這一次,正是由於關羽在荊州堅守,與東吳軍隊對峙,為劉備從益州帶兵回援贏得了時間。在劉備、關羽兩路軍隊的夾擊下,東吳呂蒙很難兵不血刃奪取荊州。由於曹操攻打漢中張魯,劉備擔憂曹操奪取漢中後,進攻益州,於是主動求和。雙方進行了湘水劃界,協議平分荊州,「分荊州、江夏、長沙、桂陽東屬,南郡、零陵、武陵西屬,引軍還江州」。

因此,如果駐守江陵的糜芳和鎮守公安的士仁(《三國誌》記載為「士仁」,《三國演義》和《資治通鑒》中為「傅士仁」,本文以《三國誌》中記載的「士仁」為準)沒有投降呂蒙,而是堅守,堅守到關羽援兵到來,呂蒙的「奇襲荊州」之計便泡湯了。

然而,歷史無法重演,糜芳和士仁一槍未放,雙雙放下武器,歸順呂蒙,把關羽「坑了」。那麼,這兩人為何如此「坑關羽」呢?

關羽善待卒伍而驕於士大夫,他愛兵如子,卻對士大夫不太友好,尤其是對糜芳、士仁兩人素來厭惡,從心裡瞧不上這兩人。公元219年,關羽領兵北伐樊城時,命糜芳、士仁兩人坐鎮後方,負責籌集、供應糧草軍需。然而,這兩人因關羽輕慢自己,沒有用心操勞糧草之事。

關羽也不客氣,說道:「待我得勝歸來,再懲治他們!」沒有不透風的牆,糜芳、士仁兩人聽聞後,都恐懼不安,害怕關羽秋後算賬。這一點被呂蒙抓住了機會。呂蒙白衣渡江,偷襲荊州,成功誘降公安守將士仁和江陵守將麋芳,兵不血刃奪取荊州。

《三國誌》中記載:關羽又南郡太守糜芳在江陵,將軍士仁屯公安,素皆嫌羽輕己。自羽之出軍,芳、仁供給軍資,不悉相救。羽言"還當治之",芳、仁鹹懷懼不安。於是權陰誘芳、仁,芳、仁使人迎權。

荊州主將關羽和南郡太守糜芳、公安守將士仁不和,為何劉備還要如此安排呢?這就是前文說的劉備的「制衡之術」,即劉備故意這樣安排的。古代君王最擔心的是手下將領(尤其是掌握兵權的封疆大吏),反叛自己,養虎為患。

劉備也不例外,對於從剿滅黃巾時期跟隨自己的關羽是非常信任的,可是人心是會變的,萬一關羽在荊州時間長了,萌生出脫離自己,自立為王,也不是沒有這種可能的。小心駛得萬年船,劉備在荊州的人事安排動了一番腦筋。

荊州的主要人事安排如下

荊州一號人物是關羽,二號人物是糜芳,還有馬良、王甫、趙累、廖化、士仁等人。其中,關羽是荊州主將,劉備最信任的將領;糜芳是劉備的二舅哥,徐州富商,大力資助劉備的霸業;馬良是襄陽宜城人,屬於荊州本土人士,協助關羽留守荊州;王甫是廣漢郡郪縣人,原劉璋手下州書佐,歸順劉備,受到重用,被調赴荊州,被任命為荊州議曹從事;趙累,關羽軍中都督,是關羽嫡系;廖化是荊州襄陽郡中盧縣人,為關羽帳下主簿;士仁,幽州廣陽郡人,事跡不詳,應該是劉備早期追隨者,與糜芳關係密切,鎮守荊州戰略要地公安。

由以上可知,關羽手下諸將是由不同派系構成的,錯綜複雜。這些人大致可以分為這四類。

荊州不是關羽一人的,而是四大派系共同執掌的,這是劉備的「制衡之術」。他任用關羽為荊州主將,卻安排了其餘派系之人,使其互相牽制,不至於一家獨大,自立為王。

這些人之中,荊州本土人士馬良、廖化留守荊州,有利於拉攏當地士紳,維護荊州安定,可以理解,而安排糜芳、士仁在荊州,還是重要崗位,糜芳是南郡太守,駐紮江陵,士仁是公安守將,值得三思了。更何況,糜芳和士仁兩人與關羽素有嫌隙,難道劉備不知道嗎?

這麼多年來,劉備應該是知道的。他明知糜芳、士仁兩人對關羽心懷不滿,還這樣安排,很可能考慮到讓這兩人牽制關羽,甚至監視關羽,達到掌控荊州的目的。劉備經常派出兩人,坐鎮地方,如派出義子劉封,與孟達一同攻打上庸等三郡,也是出於互相牽制的目的。

劉備在平定益州後,收羅了諸多蜀中人才,王甫被任命為綿竹令。王甫可能比較出色,受到劉備重用,被提拔為荊州議曹從事,協助關羽,治理荊州(先主定蜀後,為綿竹令,還為荊州議曹從事)。

那麼,王甫千里迢迢從益州進入荊州,劉備是出於怎樣考慮呢?劉備很可能是異地使用人才,有利於管理,有利於自己的統治。劉備集團兩次入川,是帶著大批精銳去的,如諸葛亮、張飛、趙雲、黃忠、魏延、蔣琬、簡雍等人,這些人,既有元老派、也有荊州派系。

在平定益州後,劉備感覺荊州處於四戰之地,需要充實,因此思考派人充實荊州。他選中了益州人王甫,一方面是王甫確實有本事,能夠幫助關羽更好地治理荊州,另一方面王甫既不屬於關羽嫡系,也不是徐州元老系,還不是荊州本土人士,是新歸附的益州系。劉備不用擔心王甫和關羽同流合污,還可以調和關羽和糜芳、士仁等人的矛盾。這種異地提拔人才,好處多多,劉備非常樂於採用。

共2頁 上一頁 1 2 下一頁
三國趣話
三國蜀漢
三國曹魏
三國東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