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高大全」式的理想型英雄,關羽兼具忠、義、勇、烈等美好品德,不斷被後人神話。儒、佛、道三教不管平時吵成啥樣,在崇拜關羽方面步調相當一致。
最早把關羽捧上神壇的是佛教。《佛祖統紀》等佛教典籍中載,隋朝開皇年間,天台宗智顗大師遠遠望見玉泉山上紫雲繚繞,便入山遊歷,當晚遇見一位長鬚飄飄的美男子,他自稱「漢將軍關雲長」,為普救眾生,願將他主管的這座山送給佛門子弟做道場。感動之餘,智顗大師奏請隋文帝封關羽為佛教護法的「伽藍神」。所以一些寺廟的大殿中便供了關羽的塑像,與另一「伽藍神」韋陀做伴。
道教推崇關羽的時間較晚,卻一下子把他捧到至高無上的地位。《廣見錄》中載,北宋大中祥符年間,解州(今山西省運城市)的鹽池干了,無法完成賦稅,宋真宗派人前來考察,考察者遇見城隍神,城隍神說這都是蚩尤在作祟。於是真宗又派朝臣呂夷簡去鹽池祭祀,結果呂夷簡當晚夢見身披戰袍的蚩尤說:「天帝命我主管鹽池,而宋朝皇帝竟為我的仇人軒轅立祠,所以我要毀了鹽池,除非你們拆掉軒轅祠!」朝堂一片慌亂,龍虎山上的張天師建議真宗召來關羽降服蚩尤。張天師作法後,關羽果然仗劍而出,與蚩尤大戰一場,最終獲勝,鹽池恢復正常。真宗立刻封關羽為「崇寧真君」,並立祠供奉。
其實鹽池恢復正常完全是因當地官員帶人修補,而真宗和張天師之所以要唱這場戲,只因他們極力抬高道教,而關羽被當作閃亮的招牌,也跟著沾了光。
直到明朝,關羽在民間的聲望有增無減,到處都有關帝廟。萬曆年間,余姚(今浙江省寧波市)被倭寇襲擊,城池危在旦夕,有人去關帝廟中禱告一番,大家竟順利打退倭寇,於是在關帝廟的石碑上刻下銘文,「鐵馬嘶齒,金戈後先,再戰殲倭,雲旗儼然。」這類「關帝顯靈」的事還有很多,且越傳越廣,於是關羽的封號也越來越炫—什麼「三界伏魔大帝」「神威遠鎮天尊」等。他也不再只是戰神,招財進寶、治病驅魔、保佑科舉等雜事都承包了。
關羽可謂儒教精神的完美踐行者,尤其在南宋,理學大師朱熹帶頭崇拜關羽,以此力挺蜀國繼承漢室的正統性,暗諷當時入侵中原的金國像魏國那樣是偽政權。隨著《三國演義》這部小說的流行,關羽更被塑造為「夜讀《春秋》」的儒將,為他所建的「武廟」幾乎可與孔子的「文廟」相提並論。
古代文官的精神領袖是姜太公和劉伯溫,軍中將士則更偏愛關羽,尤其在明朝一些動盪不安的邊疆地區,武將因長期坐鎮而成了「地頭蛇」,在朝廷默許下大搞「父子相繼、兄終弟及」的職務傳承模式,所以軍中到處都是義父義子、義兄義弟。這種虛擬的血緣關係往往需要「忠義」維持,於是關羽這桿大旗越舉越高,逐漸超過姜太公和劉伯溫,成為民間的主流信仰。
有意思的是,除了明朝的邊塞將門之家,作為他們的對手,那些遊牧、漁獵部落及各種境外政權也都崇拜關羽。無論哪方獲勝,關羽的「神之光環」都會與日俱增,而不會隨明朝的滅亡而消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