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思維:羅貫中貶損曹操背後存在的政治偏見

站內查詢

請輸入關鍵詞:

三國趣話

儒家思維:羅貫中貶損曹操背後存在的政治偏見

羅貫中的《三國演義》是站在儒家的政治思想觀上看待政治,評價人物,因此對劉備的所作所為作了充分肯定。同時可能是對法家思想有那麼一點偏見,也鄙視曹操的人格,因此對曹操的政治行為作了較多貶損。但是,羅貫中在書中也讚揚了曹操的許多方面,同時反映出曹操是當代一個接觸的軍事家、政治家、思想家,表現出曹操的深謀遠慮和接觸的軍事才能。對道家的謀略思想,羅貫中稍稍貶低其陰暗性,而讚揚其處世的豁達,保留了欣賞態度。 《三國演義》通過政治發展的客觀過程和結果,揭示中國儒、法、道等各中國主要政治流派的實踐得失。 1、儒家:儒家思想的代表是劉備。劉備在政治上貫徹的是仁的思想,他在一切的政治活動中都以仁為本,這使他的政治活動中有以下的受益:他打起的「光復漢室」的旗幟,以此作為選擇政治軍事目標的總標準,從而使得整個劉備集團始終有一個明確的目標;其次儒家中仁的思想使劉備與部下及百姓們有著深厚的感情,因此劉備很會聯絡感情。現在有的人認為他虛偽,這實際上是劉備受到儒家仁的思想的影響而已,人們看了《三國演義》後再看《三國誌》,就會發現劉備並沒有《三國演義》所說的那麼仁慈,因此產生一種逆反思想。言歸正傳,劉備廣施仁義,因而獲得了社會的廣泛支持。但是,儒家的仁治思想也使劉備集團中產生了矛盾:1劉備集團中有明顯的親疏關係,如劉備在分封五虎將的時候,只有關羽、張飛封了侯,連劉備很喜愛的趙雲也沒有封侯;2這種思想與劉備的各種政治活動產生了矛盾,使劉備多次喪失實施目標,例如攻打劉璋的時候,劉備集團不但花費了很多光陰,而且龐統的喪命給了劉備集團予很大的損失。

2、法家:代表人物是曹操。法家思想主張不計親疏,以法治眾,因此曹操是一個唯才是用的人:他曾告戒兒子法不徇情,而且曾經割發代首;他論功行賞。一般來說,法家強調的是目的,不擇手段,曹操正是這種善搞權謀、慣行詐術的人。法家思想是曹操成功組織了一個龐大的政治集團,而且使曹操不像劉備那樣瞻前顧後的憂慮,是他可以乾脆地實施自己的政治目標。但是,法家思使曹操沒有深交者,荀yu晚年被迫自殺,司馬懿的反叛,說不定,如果郭嘉不早死,可能也被曹操殺掉。只講目的,不講人情,使曹操缺乏社會的支持,人際關係也遠不及劉備。 3、道家:道家主張人們逃避遠離政治,但其中的大智慧、謀略為許多政治人物所吸收,司馬懿就是典型的一位。司馬懿的政治活動的許多次勝利,都採取了後發制人,正是道家的「知雄守雌、上善若水」的說法。 當然,這幾種思想在長期的文化交流中有相互吸收的現象,如司馬懿並不像司馬徽、崔州平這些人一樣遠離政治,他和曹操同時也吸收了兵家的思想。
共2頁 上一頁 1 2 下一頁
三國趣話
三國蜀漢
三國曹魏
三國東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