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漢末三國時期,大部分人的名字都是單字,比如劉備、張飛、趙雲、關羽、馬超、黃忠等。在此基礎上,重名,也即同名同姓的情況,自然是難以避免了。比如在漢末三國時期,存在三個名為「李豐」的歷史人物。其中,第一位李豐袁術的部將,在東漢末年被曹操擊殺;第二位李豐是魏國大臣,在高平陵之變後,李豐參與了廢黜司馬師的謀劃,因為事情敗露,所以被司馬師除掉;第三位李豐是蜀漢大臣李嚴的兒子,也即為蜀漢效力。
同時,就筆者今天要說的「張溫」,也出現了重名的情況。在漢末三國時期,存在兩個名為張溫的重要歷史人物,一個是董卓的上司,一個是東吳大臣。以下,就讓我們一起聊一聊這兩個張溫。感興趣的讀者和三國網小編一起來看看吧!
一、張溫(董卓的上司)
一方面,張溫(?-191年11月5日),字伯慎。東漢末年南陽穰縣人。官至司隸校尉、太尉,封互鄉侯。根據《後漢書》等史料的記載,張溫曾受曹操祖父曹騰所提拔。中平二年(185年),漢靈帝冊封張溫車騎將軍、假節,與副將執金吾袁滂討伐胡人北宮伯玉。當時封董卓為破虜將軍,與蕩寇將軍周慎同為張溫部下。因此,非常明顯的是,董卓曾是車騎將軍張溫的部下。
根據《後漢書》等史料的記載,張溫派周慎率領三萬人追擊邊章、韓遂。在周慎被擊敗之後,張溫又派董卓率領三萬人去討伐羌族的先零部落。羌人與胡人在望垣以北將董卓團團圍住。在此背景下,董卓沒有力戰,而是悄然撤退。董卓保存實力的行為,自然引起了東漢朝廷的不滿。於是,張溫以皇帝的詔書徵召董卓,董卓因為自己心虛,所以拖延很久才前去晉見張溫。見到董卓之後,張溫就開始責備董卓,而董卓應答時毫不恭順。
在這個時候,孫堅上前附在張溫的耳邊悄聲說道:「董卓不但不怕獲罪,反而氣焰囂張,口氣很大,應該申明法令,予以處斬。」對此,在筆者看來,如果張溫可以聽從孫堅的勸諫,將桀驁不馴的董卓斬殺,無疑會避免日後的董卓之亂。不過,非常可惜的是,張溫還是猶豫不決,不忍心動手,便對孫堅說:「你先回去,時間一長,董卓會起疑心的。」孫堅於是告辭而出。而這,自然導致董卓得以逃過一劫。
中平三年(186年),漢靈帝於長安拜張溫為太尉,成為第一位不在朝廷的三公,同年張溫受徵召回京師。中平四年(187年),張溫因未能平亂,而被漢靈帝罷免了官職。當然,張溫作戰失利,其實也和董卓陽奉陰違存在一定的關係。
初平二年(191年),董卓篡奪朝廷大權之後,遭到了袁紹、袁術、曹操等諸侯的討伐。在遷都長安之後,當時張溫擔任衛尉這一官職,並且張溫並不與董卓結交,所以被董卓所怨恨。於是,為了能夠樹立威望和剷除異己,董卓就誣蔑張溫與袁術私下聯繫,於初平二年(191年)十月初一將張溫拷打致死。對此,在筆者看來,張溫作為董卓的上司,曾白白錯過了除掉董卓的機會,從而最終被董卓反殺。當然,在殺害張溫之後,董卓在東漢朝廷更加失去人心,最終被王允、呂布聯手除掉。
二、張溫(東吳大臣)
另一方面,在漢末三國時期,還有一位張溫,這就是東吳大臣——張溫。張溫(193年—230年),字惠恕,吳郡吳縣(今江蘇省蘇州市一帶)人,三國時期的吳國大臣。對於張溫來說,出身江南四大姓之一吳郡張氏,因為容貌奇偉和才能卓著,從而受到了孫權的關注。於是,孫權召拜議郎、選曹尚書,徙太子太傅。
公元219年,關羽發動了襄樊之戰。趁著關羽包圍襄樊的機會,孫權派遣呂蒙偷襲了荊州,並斬殺掉關羽。而這,自然導致蜀吳同盟的破裂。於是,蜀漢和東吳之間,最終爆發了夷陵之戰。公元221年,劉備征討東吳,發動了夷陵之戰。在這場戰役中,雖然東吳取得了勝利。不過,在夷陵之戰後,強大的東吳引起了曹丕的警惕,遭到了曹魏的討伐,而劉備病逝之後,諸葛亮也有意恢復蜀吳同盟。
從這一角度來看,蜀漢和東吳,都有恢復同盟的需要。而想要恢復同盟,自然要互相派遣使者。在此背景下,張溫就被孫權派到了蜀漢。於是,公元224年,張溫來到蜀國之後,致力於表達東吳一方的誠意,從而推動蜀吳關係的修復。在一番交談之後,蜀漢丞相諸葛亮頗為看重張溫的才幹。因此,在一年之後,諸葛亮派出使者鄧芝前往東吳,這體現出諸葛亮恢復蜀吳同盟的誠意,也是因為張溫的出使發揮了重要的作用。
但是,根據《三國誌》等史料的記載,張溫回到東吳,不僅沒有獲得獎賞,反而被孫權派到豫章郡的大軍作戰,這對於張溫這樣的文臣,無疑是一種的打壓。究其原因,是因為張溫曾極力稱讚蜀漢,這讓孫權十分不滿,再加上張溫又捲入到暨艷事件,從而被孫權軟禁起來了。大約六年後,張溫因病去世。對此,在不少歷史學者看來,孫權對於張溫的打壓,或許是為了削弱張溫背後的吳郡張氏。
按照介紹,漢末三國時期,吳郡張氏有張溫、張儼、張敦等,他們都是張睦的後人。因此,非常明顯的是,和陸遜、陸抗、陸凱所在的陸氏一樣,張溫所在的家族,也在東吳具有不小的勢力。基於此,在不少歷史學者看來,孫權對於張溫的打壓,顯然也是平衡這些本地士族,避免孫權去世後,即位的君主難以掌控局面。與此相對應的是,陸遜要比張溫更加位高權重,結果,陸遜因為牽涉二宮之爭,所以遭到了孫權的指責,乃至於氣憤病逝。而這,自然體現出孫權對於江東本地士族的態度了。
總的來說,在漢末三國時期,存在兩位名為張溫的歷史人物,雖然這兩位張溫沒有什麼直接的聯繫,比如存在血緣上的關係,但是,在最終的結局上,東漢末年的張溫被董卓擊殺,東吳的張溫則被軟禁起來,也即都沒有獲得比較理想的結局。對此,你怎麼看呢?歡迎留下你的觀點,讓我們一起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