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以來認為正如三國演義中所說,魏延生有反骨,留之必反。但是最近看到有些說魏延其實很無辜,只是想繼承諸葛亮的事業而已。
魏延的個人性格上有很多缺陷,與同僚,尤其是文官、名士存在矛盾,最為突出的就是楊儀,也因此而死。但是所有黑鍋都拋給他就不合適了。楊儀也是心胸狹隘的人,他在魏延死後的表現如下。當然,從三國誌原文來看,二人爭執的起因主要在於魏延,後者得負主要責任。
魏延在劉備集團中,前期僅為雜號將軍,到鎮守漢中時登上人生第一個巔峰,在諸葛亮帳下時登上第二個巔峰,爵封列侯。他的軍事能力和功績,在劉備集團中,僅次於關張馬黃諸葛。
=魏延的軍事生涯是從入蜀戰役開始,蜀書記載他:「數有戰功」。相比被描述為:「先登陷陳、勇冠三軍」的黃忠,魏延的戰功估計也就和趙雲等諸將相當,沒啥好吹的。(黃忠的功勞,入川諸將親眼所見,因此他封後將軍時,只有沒親見的關羽提出了異議,其他人都覺得沒問題,足見黃忠功勞之大。而魏延封漢中太守,軍中的反應是:「一軍皆驚」。說明入川時魏延的確隨軍立下了功勞,但並不大,先主派他鎮守漢中,對諸將來說是提拔基層將領。)
可以說魏延在蜀漢建國初期,諸將具在時,他的能力不如關張、資歷不如趙雲、家世不如馬超、末了戰功還不如黃忠。等到關張馬黃去世後,他才顯名發跡。
姜維歷史上褒貶不一,特別是在西晉初年的那段時間中,輿論都是批評聲不絕於耳.只有三國誌裡陳壽引用欲正的一段話,才使大家對其有所瞭解. 欲正作為和姜維的同僚是很瞭解他的.話裡的意思是,不管外界怎麼評論姜維,但是他家裡清貧,好學不倦,在那個時代裡的確是非常難得,有諸葛亮的遺風. 陳壽對其的評價比較客觀:姜維的為人是不錯的,但是他考慮問題不夠周密,雖然大膽冒險,但總是屢屢遭受挫折.這也是他事業上不夠成功的原因.而作為政治上又不如諸葛亮那樣有才能,但也確實算的上站在時代前列的傑出人物之一。
論才具,鄧艾都承認姜維是一時雄傑,鍾會認為他足以和夏侯玄、諸葛誕相比——後兩位,尤其是諸葛誕,做出了多天翻地覆的事情啊。至於其他人的評價,不用多說。
論為人,姜維屬於心比天高之流。他家無餘財,倒未必是完美的清廉,只是他並無物慾,而一心在追求自己的目的。無論好壞,說他是個徹底的理想主義者,應該大差不差。
作為一名軍事家要顧及不僅是如何在戰場上調兵遣將,必須要知道國力強弱,糧食與經濟生產,以及政局是否平穩,從諸多方面去考慮自己的對策。姜維若作為一戰將,在戰場以虛實之道對付敵人或許是不錯,而且姜維麾下的部隊戰鬥力非常強,他多次進攻魏國,郭淮、陳泰、鄧艾等人少有跟他正面硬抗,也只有鄧艾在段谷之戰和強川口之戰給過姜維重創。可你讓姜維擔當起蜀漢整個國家的軍事,這實在太為難他了。姜維也不是諸葛亮欽點的軍事繼位人,諸葛亮的繼位人是蔣琬和費禕二基友,諸葛亮當初寫信給蔣琬,讓蔣琬重用並培養姜維,是認為姜維將來可以作為蔣琬的左右手,諸葛亮可沒想到蔣琬、費禕掛的這麼快。
至於魏延嘛,大傢伙也別評論他了,他都沒有獨立作為主將打過什麼戰役,就算真有才華也沒機會發揮。最精彩的一戰莫過於以偏師的身份大破費瑤和郭淮,不久跟吳班、高翔逆戰擊退了司馬懿,這還都是在諸葛亮光環之下立的戰功。至於子午谷奇謀,隨你們怎麼分析吧,一名成功的軍事家可以將理論和實踐化為勝利,沒有實例的戰略終究只是理論,你硬忽略拿下長安後如何抵抗魏軍反攻、如何支撐糧草補給、下一步戰略如何、失敗又如何等等因素來跟我說這個戰略很牛逼,沒有實例可是不能加分的啊。就好像有人總說鄧艾運氣成分很大,但我給你分析一下,鄧艾推算蜀漢無防備,這個推算是一半的運氣,可鄧艾還推算蜀國有內鬥,軍心不穩,這又多加了一成把握,鄧艾面對諸葛瞻軍反擊,下令死戰,沒有因為部隊處於死地就放棄,這又加了兩分成功的因素,這麼算來鄧艾實際上也不過只有兩分運氣而已。不過有一點也需要反駁,就是魏延有勇無謀的論點,魏延的身為可是前軍師,與諸葛亮共商軍事戰略,也就是諸葛亮的前軍參謀,也就是說諸葛亮的軍事行動魏延均有參與部署,絕非無謀之輩,因此劉備當初任命他為漢中太守布下防線,魏延不過是個人性格有問題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