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都不瞭解劉備和關羽,接下來跟著三國網小編一起賞識。關羽在大意失荊州的時候,劉備在做什麼?劉備為什麼沒有及時救援關羽?
荊州對劉備政權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在正史中,就算關羽並沒有和劉備"桃園結義",但關羽和劉備的關係仍然非常好,但是為什麼關羽失荊州時,劉備並沒有發兵相救呢?就算劉備之前沒有預料到關羽的敗亡,諸葛亮難道也沒有預料到嗎?諸葛亮為什麼不及時提醒劉備荊州可能面臨的險境,和關羽守荊州的不妥之處?既然荊州得失關係到蜀漢的興衰存亡,為什麼沒有一套相應的預案來保證荊州不會失守呢?
一些陰謀論者認為,劉備和諸葛亮擔心劉備不在人世之時,沒人能鎮得住關羽,為劉禪能夠坐穩皇位考慮,借敵人之手除掉關羽。這種說法把劉備和諸葛亮想得太短視,而且太殘忍了。劉備不會犧牲掉整個荊州來換取自己百年之後,劉禪偏安一隅的"安定"和困局。諸葛亮也不會放棄自己曾經生活了十幾年的荊州,而且是自己在《隆中對》中著重強調地理優勢的荊州。劉備則更不會在天下大業未成之時,自斷手足。
荊州之失另有真相,而且有很多費解之處。筆者認為劉備之所以沒能及時解救關羽和荊州的危局,主要有以下幾個原因:
一、來不及救關羽
公元219年上半年,劉備已經佔領荊州的大部分和整個益州,又在漢中之戰中戰勝了曹操,劉備的勢力空前強大,接下來劉備進位漢中王,頗有傚法漢高祖劉邦,成就帝王之業的氣勢。但是和劉邦當年情況不同的是,劉邦率領的大軍,當時是齊心協力想要度過陳倉,攻取天下的,而劉備為了取漢中,已經耗費了蜀中大量的人力物力,最後曹操雖然從漢中撤走,但是他帶走了幾乎全部的百姓,只給劉備留下了一座空城。這時,對劉備來說,最明智、也是最當務之急的是休整大軍,安撫百姓,短時間內不能發動戰爭。但關羽恰恰在這個時候,冒然發動了戰爭。在公元219年十月到十一月之間,傳到劉備那裡的還都是捷報,一切似乎都很順利。到了12月份,關羽兵敗如山倒,形勢急轉直下。劉備所在的成都,離關羽所在的樊城,相隔一千多公里,當劉備得知關羽兵敗時,已經完全沒有營救的時間了。
有人據此批評諸葛亮的《隆中對》存在先天的缺陷,其實也不完全如此。荊州與益州的地理距離雖然遠,但是在劉備從荊州出兵攻打益州時,並沒有出現人力和糧草難以為繼的局面,劉備還可以從荊州增兵到益州,支援自己攻打劉璋。可見如果不是孫權的突然背棄孫劉聯盟的協定,加上呂蒙和陸遜通過臨陣換將和故意示弱的手段,讓關羽掉以輕心,如果是正面作戰,劉備從成都增兵給關羽還是可以的。
就算《隆中對》的計劃不夠完備,它仍然有劉備應該堅持執行的。劉備不可能放棄自己辛辛苦苦打下的地盤,退守益州,把一統天下的機會讓給曹魏。荊州雖然是四戰之地,但劉備必須佔據荊州這塊寶地,才可能掌握日後攻取中原以及從長江上游順流而下,攻打東吳的主動權。何況如果不按照《隆中對》的戰略規劃去執行,劉備又能怎麼做呢?在孫權也對益州虎視眈眈的時候,劉備就應該抱著易攻難守的荊州,而放著"千里沃野"的天府之國而不去取嗎?
但是,取了益州,又必須統籌守護荊州的劉備和諸葛亮也許找不到比關羽更符合守荊州的將才,也許是劉備出於對關羽的盲目信任決定讓他承擔守護荊州的重任。關羽也許不是劉備最好的選擇,卻是劉備當時可以做出的沒有選擇的選擇。
二、沒想到荊州會丟
關羽之所以冒然發動戰爭,一來是因為劉備讓關羽守荊州之後,給了他在特殊時機根據具體情況代替自己做決定的權力。二來,關羽確實有獨當一面的能力,這些能力在不面對重大挑戰時,很容易自視甚高,看不到自己致命的缺點,而劉備因為和關羽關係親近,也許也看不到關羽的缺點將會給蜀漢政權造成怎樣的災難。劉備也許覺得,以關羽的能力,即使會失敗,也可以從容地退回荊州,從長計議。
但更主要的原因是,劉備在荊州丟失前不久,雖然因為屬地的分割與孫權有一些不愉快,但事實上劉備已經做出了必要的讓步,在自己取了荊南四郡武陵、零陵、貴陽、長沙,劉備將長沙、貴陽給了孫權交換了江陵,暫時達成了和解。在劉備看來,孫權此時沒有理由採用欺騙和偷襲的方式奪取荊州,但是孫權這樣做了,而且連帶劉備自己打下來的地盤也奪走了。
劉備沒有想到荊州會丟,諸葛亮難道也沒有想到嗎?也許真的沒有,也許就像《三國演義》中寫得那樣,在留關羽獨自守荊州的時候,給關羽留下了"東和孫權,北拒曹操"的八字箴言,但是以關羽的性格他會聽從諸葛亮的建議嗎?傲視群雄的關羽一直把江東群臣視作鼠輩,在呂蒙上任之後,關羽就有一種錯覺,認為江東一代不如一代,呂蒙讓當時默默無聞的"書生"陸遜來代替自己,關羽就更不把陸遜放在眼裡。
後來,劉備夷陵之戰的大敗,也是被陸遜示弱的戰術給蒙蔽了。如果從反思的角度來看,不應該說陸遜太狡猾,而應該說劉備也犯了和關羽同樣掉以輕心的錯誤。此時的劉備內心也許覺得曹操已經去世,而孫權不善於臨陣作戰,所以陸遜之流,與已經在沙場上廝殺半生的自己相比,真的是乳臭未乾的黃毛小兒。
《三國演義》中的劉備是喜怒不形於色的,他在大多數時候都是沉穩謙和的。但是,歷史上 真正的劉備絕不是這樣。他會因為督郵對自己的輕視痛打督郵,也會在與曹操作戰時巧妙運用火攻(新野之戰)。當然,能夠在亂世中成就一番霸業的劉備,也是一個有脾氣的人,只是因為早年的不得志,不得已而寄人籬下,才被動選擇了隱忍。晚年,對自己的事業表現得十分操切的劉備也許覺得自己幾乎隱忍了一輩子,如今有了三分天下有其一的基業,似乎用不著像以前那樣隱忍了。
有人說,要真正認識一個人,就要看他有什麼樣的朋友。還有人說,離你最近的三個人決定了你的人生高度。毋庸置疑,劉備能夠和關羽成為生死之交,親如手足,說明他的性格中一定有與關羽非常契合的一面:那就是剛愎自用的性格弱點。其實,每個人或多或少在人生中的某些時刻都會有剛愎自用的時候,晚年的劉備在很大程度上已經實現了自己年輕時的夢想,開始飄飄然了。早在關羽失荊州以前,劉備的一些錯誤的人事安排和對關羽與周圍人關係中矛盾的視而不見,是導致荊州失守的主要原因。
也許我們會以為,荊州再重要,也只是幾座城池,丟了荊州對劉備一統天下的影響真的就有那麼大嗎?我們可能想不到,三國時期的荊州是一個相當廣泛的地理概念。
古代荊州之名,也許最早出現在《尚書.禹貢》中,在先秦兩漢時期,荊州是我國九個大州中的一個,保守來說,荊州是指長江以南,到衡山一代。甚至到南嶺以南,這樣說來,三國時期的荊州包含了今天的湖北、湖南、廣西多地。
西漢時的荊州包含了南陽郡、南郡、江夏郡、長沙國、貴陽郡、零陵郡和武陵郡七個郡,在劉表出任荊州牧時,又多了章陵郡,這就是整個的"荊州八郡"。曹孫劉三家各自佔領荊州的一部分之後,劉備在荊州的勢力範圍包括南郡、長沙、零陵、武陵和貴陽,出讓貴陽和長沙兩個郡之後,劉備在荊州地區還剩下南郡、零陵、武陵三郡。
但即使只有這三郡,(尤其是南郡)劉備所具有的荊州地界也是占率要地,在取了漢中之後,劉備的勢力空前高漲,關羽又"斬龐德,降於禁,威震華夏",這時對孫權來說,最可怕的對手已經不是曹操,而是劉備了。
孫權已經在秘密籌劃如何奪取"荊州",而劉備剛剛拿下漢中,還沒進行必要的休整。對於關羽攻樊城的舉動,劉備想必也是瞭解的,在一路凱歌中,劉備默許了關羽的行為。而諸葛亮也許已經有了隱隱的擔心,但是他無法約束關羽,此時,也許連從前謙遜、隱忍的劉備也已經不復往昔。在真正的損失造成之前,劉備也許覺得諸葛亮太過謹慎,這樣會錯失很多機會,也許,劉備認為諸葛亮就算再聰慧過人,也是一個沒有親臨戰場的人。
廝殺半生的劉備,雖然一向多敗少成,但在與曹操爭奪漢中的勝利中,劉備真的膨脹了。對於劉備來說,戰勝曹操幾乎是他這一生不能想像的事,然而在諸葛亮有力的支持下,劉備終於做到了。一生品嚐過太多失敗滋味的劉備,真的以為自己要和失敗的陰影告別了。得意的人很難在短時間裡,再次想到失意的痛苦。
三、時機和人手方面不允許救關羽
前文提起,關羽失荊州,是在劉備剛剛取了漢中的年底,而且劉備攻取漢中的背景,是在益州百姓從戰爭中復甦沒多長時間之後,在攻取益州的過程中,劉備自己也遭遇了重大損失,損失了重要謀士參謀龐統和許多將士。
益州的重建和劉備爭奪漢中所需的後援都是諸葛亮負責。諸葛亮根本走不開,張飛在守閬中,在正史中趙雲則不像《三國演義》中描述得那樣受到劉備足夠的重視,在劉備時代,趙雲的身份只是一個雜號將軍,高級警衛長而已。馬超、黃忠、魏延等人又是中途加入劉備陣營的,或能力、威望不足以相助關羽,或與劉備的關係不夠親密。
劉備對於諸葛亮的《隆中對》雖然大方向上也在執行,但是執行的效果卻在打折扣。劉備征漢中勝利之後,並沒有給諸葛亮和趙雲陞官,而蜀漢其他文臣武將都升了官。也許劉備是想給諸葛亮陞官的,但是被諸葛亮拒絕了。因為此時諸葛亮已經有了足夠重要的實權,官職的虛名並不是他在意的。
但也有可能,諸葛亮並不十分贊同劉備攻打漢中的決定,因為傾百姓生產剛剛得到恢復的益州之力,去攻打一個"雞肋"漢中,即使戰勝了曹操,還是得地不得人。因為覺得劉備征漢中不是明智之舉,並且給益州百姓造成了很大的負擔。只不過,後來諸葛亮還是採納了楊洪的建議,不遺餘力地支持了劉備。
劉備取漢中是慘勝,殺敵一千,自損八百。這個是時候,一旦關羽取樊城失敗,劉備對關羽的營救是有心無力的。最根本的原因,還是劉備集團人才儲備嚴重不足,曾經一度擁有廣袤的土地,已經是戰略奏效的奇跡了。
結語:總之,關羽失荊州,主要責任還在於關羽自己的剛愎自用,與劉備安排配合他守荊州的糜芳、傅士仁關係不好,與戰敗時距離他最近的劉封、孟達二人關係也不好,所以他們才會投降敵國,劉封雖然沒有投降,但是也對關羽見死不救。劉備也是有直接責任的,以關羽的性格,劉備應該想到他會和很多人交惡,最終造成難以挽回的損失。當然,荊州之失,諸葛亮也有一定的責任的。但劉備集團對關羽的縱容,終究還是建立在劉備和關羽的關係優於和諸葛亮關係的基礎上的,諸葛亮對於這位"目中無人"的"特權者",在平常只能敬而遠之,在出問題時,並沒有約束關羽的權力。
性格不好,害人害己。縱容特權,而不加節制,毀壞的是很多人一起創立的基業。也許,劉備骨子裡也是一個喜歡快意恩仇的人,這樣的人自有真實、可愛的一面,但不是一個成熟的政治家。關羽的性格中一定有很多和劉備相似的地方,只是在沒有出現問題的時候,我們才認為劉備和關羽是有著巨大反差的兩種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