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誌》在諸葛亮和馬謖傳記當中都沒有詳細說明,倒是在《王平傳》當中有一點具體描述:「謖捨水上山,舉措煩擾,平連規諫謖,謖不能用,大敗於街亭。」這段話第一句的意思是,馬謖捨棄了大軍飲用水的水源,駐紮到了山上。
街亭是個什麼地方?一般認為,街亭是一個咽喉之地,是群山中的一個關口,交通要道,從諸葛亮讓先頭部隊佔領這個地方來看,這裡或者是一個關隘,也或者是一個大的城鎮,總之,這裡應該有一個小城,在古代,一般的縣都會有城,較大的鎮甚至較大的村子都會有圍牆,這圍牆就是用來防禦的,所以,《三國誌·張郃傳》中有「謖依阻南山,下不據城」一說。
看起來,馬謖的部署錯在「上山」,在這裡,有這樣一些疑問,諸葛亮的部署會具體到是駐守在什麼地方嗎?馬謖不知道軍隊人馬要喝水嗎?假如僅僅是一個飲用水問題,王平提醒了他,他還不懂得嗎?回頭再把整個戰役連起來看,假如街亭不失,趙雲丟失了箕谷,諸葛亮還能夠繼續進攻長安不回撤嗎?這最後一個問題,即便是趙雲失利後能夠「斂眾自守,不至大敗」,戰場上的態勢已經不利於諸葛亮,不退兵恐怕後路被斷,他還得退兵,那麼,再有一問:假如因為趙雲而退兵,趙雲會被斬首嗎?後邊的事情不可以設想,但現實是趙雲不但沒有殺頭,還得到了賞賜,那原因是箕谷失利,但由於趙雲親自斷後,軍需物資沒有大的損失,兵將也沒有大的死亡,所以,諸葛亮就讓趙雲把部隊剩下的絹布分賜給將士,只不過,趙雲認為,打仗沒有繳獲(軍事無利),不應該得到賞賜才沒有接受。
這樣對比來看,失敗並不是馬謖被處死的唯一原因,馬謖被處死,恐怕在於他既違背了諸葛亮部署,又導致了戰場形勢的被動,而這個部署就是要在下面「據城」而守,而不是上那座南山,說得更明白一點,馬謖上山,是擺出了一副進攻的陣勢,而不是「據城」而守,這就是他違背諸葛亮部署的癥結所在。
諸葛亮的部署是,馬謖守在街亭,擋住魏明帝的張郃軍,由他在西北方向攻城掠地,這樣一來,蜀國軍隊的攻守方向已經有了一個轉換,馬謖這個先頭部隊,不再是一個攻擊部隊,而是一個防守軍,進攻端在諸葛亮,可惜,馬謖並不一定真正理解諸葛亮的戰略意圖,又碰到了一個懂軍事身經百戰的魏國大將張郃。
在這次戰事當中,張郃是先斷了馬謖的飲用水源然後才出擊的,從汲道被斷到因為飲水成為問題,這當中應該有一個過程,在這個過程中,張郃是等著馬謖先出手的,而馬謖卻是「舉措煩擾」(《三國誌·王平傳》語),沒有一個好的辦法和措施來應付這種局面,在這次戰役當中,王平只是率領著一千餘人,在他「鳴鼓自持」時,張郃以為是伏兵,也並不急於逼近廝殺,這讓王平有機會收拾敗退之兵全身而退,這次戰役,魏明帝一共派出了兩路大軍,南路由曹真對敵趙雲,北路由張郃拒敵馬謖,而在《三國誌·張郃傳》當中,魏明帝給張郃的任務是「拒亮將馬謖於街亭」,假如馬謖「據城而守」,張郃會不會不急於進攻,雙方能夠相持一段時間?
馬謖違背諸葛亮的部署,是和諸葛亮的一種戰略性的分歧,諸葛亮知道,他不可能在這一次戰役中就能消滅魏國,因此他要進一步得一地,得一地鞏固一地,而馬謖改變的就是這樣的「部署」,變防守為進攻,幻想一戰而勝,可以設想,假如馬謖僥倖取勝,他在蜀國會是什麼樣的影響?
馬謖不是姜維,他在蜀國有勢力,哥哥馬良是先主劉備的身邊人,這時雖然死了,但他的影響還在,其他還有兄弟三人,個個優秀,馬謖是諸葛亮違背劉備的告誡受到重用的,這難道不會讓諸葛亮很失望嗎?
馬謖是智謀之士,這種人看問題在於他的先見性,就像諸葛亮自己的那個三分天下,諸葛亮是排斥了其他人的意見提拔馬謖的(違眾拔謖),而馬謖卻不堪重用,一上來就打了大敗仗,一個諸葛亮違眾提拔的人,卻和諸葛亮戰略思想相悖,這個馬謖又怎能不令諸葛亮傷心至極!不僅如此,一個還在馬謖沒死就給他講情的李邈,也被諸葛亮打發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