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真的瞭解曹操殺呂伯奢一家嗎?三國網小編給大家提供詳細的相關內容。
在我們最熟悉的演義版本中,曹操被刻畫成為胸懷天下,但奸詐善妒的形象,因此他算不得英雄,而只能被後世稱為「奸雄」。為了表現他的人物性格,全書中有兩處典型的案例。
首先就是殺楊修。楊修才高八斗,深諳人心。楊修隨曹操行軍,曹操在一盒點心上寫了三個字--一合酥。屬下不解丞相的意思,結果被楊修拿去給大家分著吃了。當有人問楊修時,他哈哈大笑說,這不就是丞相的意思嗎?「一合酥」,可不就是一人一口酥。眾人恍然大悟,只有曹操暗自稱奇。
曹操是何許人也?自古以來,帝王最忌喜形於色,為的就是不讓別人猜透他的心思,可自己的心思竟然被楊修輕易識破了,這樣的人固然聰明,但是更是留不得活口。接下來,楊修又做了一件找死的事情,那就是識破曹操隨口而出的「雞肋」的意思,為「食之無味,棄之可惜」,楊修命令大家整隊撤軍。
可是那時候,曹操都還沒有宣佈撤軍,他這樣豈不是擾亂軍心?這也正是殺他的最好的借口。
儘管殺楊修,曹操是不捨的,可是比起他輕易就能識破自己的心中所想來說,曹操寧可丟掉這位奇才不用,也不能讓他活在世上。在《三國演義》中,另外一個刻畫曹操性格的典型事例,就是殺呂伯奢全家。
在《三國演義》中,曹操暗殺董卓不成,被追兵四處追趕。後來逃亡至呂伯奢家中,後有追兵要他性命。他想著呂伯奢是他父親故交,因此入他府上暫住一晚。呂伯奢一家盛情款待,因家中沒有好酒,這位厚道的伯父便親自沽酒去了。
而曹操在休息的時候,可能是心裡實在太過於緊張,他聽到隔壁磨刀的聲音,便精神警惕起來。此外還有「捆上殺」之類的話,以為呂伯奢一家要殺掉他拿去請賞。因此曹操乾脆先下手為強,殺掉呂伯奢一家。
最後看到在捆在地上的豬,才知道誤殺掉好人。而曹操離開時,在村口遇到了打酒回來的呂伯奢,結果曹操雖然略有愧疚,還是為了避免呂伯奢後面為了報仇害自己而再一次先下手為強。
這段描寫的最後,曹操絲毫不見悔意,倒是理直氣壯。這讓我們對曹操陰狠奸詐的性格有了極為深刻的印象。但是演義終歸是演義,是作者安排的情節,在歷史事實的基礎上潤色而來的。那麼在歷史上,是不是真的有呂伯奢?呂伯奢死得到底冤不冤?
要討論這一話題,我們首先參考的當然是權威作品《三國誌》。但是通篇瀏覽下來,並沒有關於呂伯奢的記載。而呂伯奢在史書中,最早是出現於西晉王沈所著的《魏書》當中。在這本書中,呂伯奢並沒有正面出場,而是說當時曹操流浪至此,他不在家,曹操的銀錢馬匹被呂伯奢的兒子和莊上的人洗劫一空,曹操憤而舉刀殺人。
如果按照王沈的說法,那呂伯奢一家死得不冤。那麼問題就回來了,王沈的話可信嗎?其實,王沈這個人的人品受到了很多人的質疑,更重要的是,王沈是靠著曹操的乾兒子曹爽發的家。
也就是說,曹操是他的干爺爺。那麼算來,王沈的話可能就不客觀了。而且後來曹魏政權與司馬集團對立,王沈立即調轉槍頭,幫助司馬家謀害曹操後人。所以,王沈這個人的人品受到了後世很多人的指責,那麼他關於這一段的記述,自然就算不上權威了。
接著我們再看其他人的記述,在裴松之的《三國誌注》上,有一條引用西晉郭頒《魏晉世語》的記載,其中說,曹操逃至呂伯奢莊上,呂伯奢不在,曹操因為剛經歷了暗殺董卓,心神不寧,總有疑心,連殺八人。
由此可見,郭頒也認為呂伯奢是被曹操誤殺的。但是這個郭頒治史態度不嚴謹,裴松之雖然引用他的材料,但是也曾經罵過他「鄙劣」,專好以勁爆的話題奪人眼球,所以郭頒的說法也不能作為有效證明。
這就是為什麼,陳壽的書中壓根沒有呂伯奢。因為大家態度不一,又沒有證據可靠,為了保證嚴謹性,陳壽乾脆不寫這個人了。但是東晉的孫盛卻是相信了郭頒的話,在他的《異同雜語》中記述了跟後來《三國演義》中類似的情節,並且最早地寫出了那句名言的前身。
但是也因為這裡,孫盛被裴松之大罵亂給歷史加戲。不過,歷史不能隨意篡改,演義版本倒是可以隨便發揮。羅貫中不僅延續了孫盛的寫法,還讓曹操故意殺掉呂伯奢本人,更凸顯了其人物性格。